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6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39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102篇
社会学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慧麒 《船山学刊》2012,(4):128-131
顿悟渐修并重论在晚明学界修正狂禅流弊的过程中兴起,得到多数阳明后学与禅宗学人的认同。周汝登为阳明学浙中学派代表人物,倡导顿悟渐修并重论。在周汝登看来,因为道是不可分割而必须一次完成对其领悟的,也就是要顿悟。但人受习气熏染,而习气是经验的组合。因此可以通过不断的修养而加以净化。故需要在悟道的基础上有渐修过程。这一理论虽有向朱子学回归倾向,但未摆脱顿悟,故仍受朱子学者批评。  相似文献   
2.
正行草书法虚实相映,厚重沉稳中有激越之锋芒。中国抽象画在于意境,色彩融合无间传达弦外之音;微雕淬炼耐性,心细如尘又气势如虹。一个人能兼善这样三种技法,心智与胸襟应当是不同凡响的。  相似文献   
3.
随着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快速发展,有关竣悟的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文中分析了我国对顿悟脑机制研究的字谜等顿悟问题,分析了顿悟脑机制研究中所采用的实验范式.认为对此两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建议未来研究应立足理论基础,开发出新的顿悟问题和更加合适的实验范式。  相似文献   
4.
“童心说”是李贽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李贽的哲学思想呈现出儒、佛、道多元化态式.李贽的后半生潜心研究佛学,但他不是认为物质世界为虚幻,而是肯定物质世界的真实存在,正视现实世界.写于万历二十年的《童心说》,无疑受到了佛学思想的影响.“童心”的内涵与佛学的关系是多方面的,本文从“童心即最初一念”、“童心即绝假纯真”、“童心即清净本原”三个方面探寻李贽从佛学角度对“童心”作出的解读.  相似文献   
5.
通过意会认知与创造思维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到,意会认知是人在认识过程中产生创造性认知的过程,这种从模糊到清晰的认知过程是创造思维的基本形式。对意会认知与创造思维三种具体形式的内在关联进行分析可以看到,直觉思维是意会认知的"不知之知",即直觉与意志、情感等非理性因素相结合是产生意会认知的基础;灵感思维是意会认知"无意识性"重要表现,即意会认知与无意识的个人体悟有关;顿悟思维是意会认知"心理论证"的基础,即对客体本质进行深入洞察并在主观上产生认可。  相似文献   
6.
南宗禅的"顿悟"追求在瞬间达至永恒,强调不执著于诸法的流变无常,而一任心念的顿然转换.因此,其对过去与未来都不关心,既无所保留,也无所期待,它只在当下的显隐、生灭交替中洞见时间的本相.禅宗的顿悟还表现于对时间的圆融性体验.在这里,时间前后互摄,彼此映现,原有的时间秩序被打破,时间呈现为一种灵动活泼、圆满自足的状态.禅宗的时间体验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开放敞亮的襟怀和姿态,坦然面对时间的流逝,并在对碎片化、"非历史"的时间感的深刻反思中追求永恒的意蕴.  相似文献   
7.
顿悟成佛论是我国佛教禅宗的核心思想,中国佛教史上都以六祖慧能为其先觉,但在中国佛教史上以佛性论为依据最早提出顿悟成佛论的却是南北朝时期的高僧竺道生,其新说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共鸣.同时期的著名文人居士谢灵运作为竺道生顿悟说的追随者和积极倡导者,对竺道生的新说给予了极大支持和宣扬,并著<辨宗论>等文对顿悟成佛论所遭到的非议加以辩证和维护.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加强思维训练的角度入手,指出提升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做法。一是了解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二是反思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三是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体会思维的乐趣。  相似文献   
9.
《吃碗茶》更加真实地反映了由美国政府排华政策造成的近百年的畸形华人"单身汉社会"。本文主要谈论的是主人公宾来的男性成长经历,主人公经历了生活的一系列尴尬与痛苦之后对人生的顿悟和自我反省,最后主人公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跨入了成熟之门,并且很好地适应并融入了美国社会。  相似文献   
10.
离开赵本山,范伟照样能当"洗具"。范伟在电视剧里演了什么,满大街的人那一阵就喊他什么:前几年是"药匣子"和"彪哥";现在央视播出《老大的幸福》,大家都喊他"范老大"。那么,生活中的范伟又是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弃小品而演电视剧了?他与赵本山之间有着怎样的情感纠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