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97篇
  免费   540篇
  国内免费   78篇
管理学   1326篇
劳动科学   99篇
民族学   248篇
人才学   264篇
人口学   34篇
丛书文集   4310篇
理论方法论   681篇
综合类   8432篇
社会学   731篇
统计学   19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91篇
  2022年   147篇
  2021年   265篇
  2020年   306篇
  2019年   333篇
  2018年   170篇
  2017年   269篇
  2016年   339篇
  2015年   543篇
  2014年   1054篇
  2013年   855篇
  2012年   903篇
  2011年   1112篇
  2010年   1044篇
  2009年   1148篇
  2008年   1443篇
  2007年   1069篇
  2006年   850篇
  2005年   823篇
  2004年   656篇
  2003年   636篇
  2002年   559篇
  2001年   533篇
  2000年   419篇
  1999年   204篇
  1998年   116篇
  1997年   67篇
  1996年   74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信息社会的本质是能够产生个人信息法律关系,信息流是解构个人信息法律关系的关键,也是个人信息法律关系产生的直接动力.个人信息法律关系的主流构造分别以信息自决、隐私和人格权益为基础,其中,国家利益成为个人信息法律关系构造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三种构造模式分别体现出个人与企业,个人与国家,个人、企业和国家三者之间的利益平衡.由于利益平衡体现出的幸存者偏差效应,个人信息法律关系的构造以主体场域信息自治为中心,具有合理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2.
广场舞象征个体的私人生活正在向公共空间扩展,基于个体需求自发形成具有公共性的组织化形态。在家庭核心化与个体崛起的背景下,广场舞对个体而言既是一种健身运动,进行身体展示与个体审美追求,个体也渴望在广场空间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实现为自己而活的身份追求。作为具有公共属性的广场舞并没有形成紧密封闭的公共生活,在团体内部出现了“抱团”与“找朋友”的双重公共生活,前者体现了群体内部的圈层互动,后者呈现了个体希望通过主体间的互动建构群体归属感。总体而言,广场舞刻画出一个松散而开放的公共社群生活,凸显了私人生活的公共转向,实现了个体私人生活与公共空间的有效联结。  相似文献   
3.
自然有没有目的性,如果有的话,是在什么意义上讲的,自然的目的性是否具有层次性,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些不同形态的自然及其目的性,等等。这个问题,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回答是不同的。一般来说,机械论和传统唯物主义是否定自然的目的性的,西方传统中占主导地位的理性主义往往形成自然与社会、物质和精神、理性与非理性等等二元因素的对立。而儒家、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明确主张,或从现代现象学可以推断出,自然界不但存在着目的性、主体性,而且存在着它们的差异性,如马克思强调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自然与历史的一体化,而儒家的仁爱是有差等的爱,不是墨家所说的具有绝对主义倾向的“兼爱”。也就是说,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按照从高到低的价值顺序,微生物、植物、普通动物、人,都是具有独立的意志和价值的生命体。在道德的理想性、超越性上,它们是平等的,都是爱和尊重的对象,而在现实性上,它们对人的价值是不同的,人们对待它们的态度也应该是不同的,即是有差等的。  相似文献   
4.
5.
体育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直接关乎国家治理的时代进程。近年来,国家层面相继提出“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战略,如何通过有效的体育治理来实现体育强国战略,是推动我国体育事业改革的重要课题。目前我国体育治理目标定位与现实社会环境之间还存在偏差,体育治理组织形态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体育政策的执行,同时体育治理利益多元博弈对体育治理方式提出挑战。体育治理必须以满足人民群众的体育文化生活需求为根本导向,从治理理念、治理主体、治理结构、治理方式等层面进行深度改革,助力体育强国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7.
教育双方通过各种符号系统所传递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而相互作用、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该交往过程深刻地体现了符号互动论的思想。针对少数民族预科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本文论述了综合运用各种符号系统,创新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加强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建设,以文化引领德行,在实践中进行教育;紧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发挥新媒体的"声、形、影"符号优势,将思想政治教育联网上线。  相似文献   
8.
性暴力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社会问题,而我国对性暴力的研究尚存在明显限制.本文立足于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自2000年以来开展的四次全国调查的数据,试图从四个方面丰富性暴力的研究.首先,本文提供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性暴力数据.其次,除了反映女性遭受的性暴力,本文还提供男性遭受的性暴力的数据,并比较性别差异.第三,本文反思既有的性暴力概念,指出在区分性暴力程度的基础上构造性暴力光谱的必要性,并通过调查数据揭示不同程度的性暴力的发生率.第四,本文从主体建构的角度反思四次全国调查的数据,并反思主体建构取向与客观测定思路之间的错位.  相似文献   
9.
广松涉拒绝传统哲学认识论中的主体—客体二元构架,他将对象性客体解构为显相的所与和意义的所识,而认知主体则被拆解为一种关系性二肢存在,即能知的何人(人称上的"谁")与能识的某人。并且,广松涉突出强调处于认识论客体向度的显相世界中的身体,它并非是一个简单独立实存的物性对象,而是一个在感性对象性的"所知以上"的某种东西,即能知的主体,也就是显相给予所面向的关系性的主体,这是一个物性的身体之上的可以知晓关系性格式塔显相的主体。  相似文献   
10.
符号学研究的终极目标在于完善符号的沟通功效,其在民间规范的接引中形成的维度构成民间规范的符号学之维。民间规范的符号学意义在于人—神交流和人际交流的便利,这意味着民间规范表现出修辞性。这种符号性体现的是规范拟制,"视为"一词的含义也呈现出民间规范的符号性,"视为"语句的语法结构释放出民间规范的符号学意义,它成为大众的前见,因而"视为"语句对民间规范的符号学之维的表述最为合理。但这是一种"隐于野"的民间话语。因此,"视为"语句应用于完善乡土治理的符号语境,并促进符号性规范的取效。国家法吸纳整合符号性民间规范时,这种"隐于野"的"视为"表述应当被采纳。司法在援引这种民间规范时也应使用"视为"语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