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2篇
社会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雷 《中国民族博览》2016,(22):114-115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随着文字的出现,文明也就诞生了.文明的流传,又促使着人们不断地寻找着它的承载体.中国文字书写的历史,曾走过了甲骨——简牍——纸张三个主要阶段.其中简牍充当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汉代简牍上出现的字体是丰富齐备的,虽然发展程度有所不同,但无疑已经奠定了中国汉字字体的格局.  相似文献   
2.
较之帖学,清代碑学是以革命者的姿态出现的,其革命性突出体现书体选择的集体转向、集体溯源和师法碑版的取法变革,即隶书复兴、追宗篆书、取法碑版三个方面.其碑学创制既重复古、尚质朴、刚健雄强,又重碑版、尚朴拙、金石重光,更重俗化、尚意趣、自由意识;以金石气息、高古朴拙的形式美,标举着他们尚“质”求“朴”的书学追求和革命精神,消解着清廷主导的雅正端庄、中庸合度的政治教化功能,寄寓着书家主体的艺术格调和平民情怀,彰显着清代书学刚健雄强的艺术趣味嬗变和变革图强的群体审美转向,代表着书学革命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3.
书法本科专业教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书法教育,它强调学生对本学科专业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全面性。从楷书入门的书法学习方法是书法处于实用时代的历史必然产物,并不是完全适合当代高校书法艺术的教学模式。通过从技法难易程度、相关书法理论以及提高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等多方面考察,篆书应是书法本科教学中入门书体的首选。  相似文献   
4.
里蒙 《老人世界》2010,(3):44-44
临摹是书法专用语.是学习任何一种书体所必须使用的基本方法。学习书法离不开碑帖,离不开临摹.只有对古代优秀碑帖心追手摹,才能掌握各种书体的基本技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建国以来出土的考古实物材料,结合文献资料和学界的研究成果,对六朝铭文石刻的书体演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总结出了石刻铭文书法的演变规律,即孙吴、东晋前期为旧体书法阶段,东晋中后期、南朝前期为过渡体书法阶段,南朝中后期为新体书法阶段,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六朝书法的发展状况和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6.
王澍(1668—1743)是清代有名的篆书家及金石学家,其理论著述颇丰,于书家评述、碑帖考辨及技法研究多有贡献王澍在其书论中的书体论里强调“瘦劲”、“自然”,堪称杜甫“书贵瘦硬方通神”观念在清代的倡导者和忠实实践者。  相似文献   
7.
一直以来,学者们普遍认为,汉字学意义上的隶书包含了分书,蚕头燕尾、波磔明显的分书是隶书成熟的标志.而实际上,人们日常所称、所见、所写的隶书,却都是蚕头燕尾、波磔明显的汉字书写形态--分书.仔细考察隶书与分书的产生、发展过程,对照出土的历史资料,我们发现,隶书和分书各有自己的产生背景、发展过程、形体结构和书写特点,是两种不同的字体.与小篆、分书相比较,主要书写于简牍上的隶书平直简易,是本源意义上的隶书,我们可命之为简书.只有这样,才可避免隶书称谓和使用上的混乱.  相似文献   
8.
王羲之“书圣”桂冠在东晋断不可得,本文试分析了王羲之书法声名大振于唐的别因。  相似文献   
9.
王帅 《学术探索》2015,(1):73-78
本文试图从理论角度探讨西周金文字形书体研究及其断代应用的可行性。提出可以利用类型学原理,结合商周金文字形书体自身特点,依据标准器铭的文字形态,重点选取一批在某个历史阶段出现频率较高,文字形体结构有着明显时代特征或者偏旁结构较为复杂的单字,先分类、后分期,以此厘清西周金文字形书体的发展规律和进程。此研究不仅是出于古文字自身学科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是为了进一步服务于西周铜器断代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北朝所存“纸”字意义关系重大,影响深广。该时期社会用字,书体发展,各体皆备,可以适应于不同的文体、使用于不同的场合,与文体发展特别是与书面文学发展的关联更为直接。而书体的完备,除了文字系统楷化完成过程中自身发展的规律外,主要取决于物质的因素和社会的因素。物质的因素,当时就是书写介质转换的实现即纸张在魏晋南北朝真正普遍进入日常书写领域;社会的因素,则是家庭教养的积累和崇尚书艺的社会需求。魏晋南北朝文学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及其体裁流别,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到书体的发展和介质的转型,自会有助于某些内在联系的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