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5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14篇
管理学   148篇
劳动科学   7篇
民族学   12篇
人才学   35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224篇
理论方法论   54篇
综合类   865篇
社会学   154篇
统计学   1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113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120篇
  2011年   132篇
  2010年   119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132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人际困扰对大学生感戴水平和主观幸福感关系的调节作用,采用大学生感戴量表(GRAT)、人际困扰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组合,对206名大学生为被试进行自陈试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⑴感戴水平、人际困扰和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相关显著;⑵人际困扰在大学生感戴水平对生活满意度维度的影响中调节效应显著,而对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维度的调节效应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明朝丘濬于成化二十三年(1488年)完成《大学衍义补》。200年后,黄宗羲作《明夷待访录》,此书被中国政治思想的研究者看作是极具创造性的超越其时代的著作。但是与丘濬相比较,黄宗羲的思想只是更为激烈一些,而丘濬的思想表述则较为平和,二者的相似性仍是引人注目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着重探讨了环境和人际交流的互动性关系,为社区环境设计提出一些理性、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分析了隐喻存在的基础——相似性,列举了相似性的种类和特征,并说明相似性不是创造出来的,而是事物间原本存在的性质,人们对于这种相似性的感知是离不开隐喻的体验性的。  相似文献   
5.
渴求知识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我们想方设法地探求知识,而当理性不够用的时候,我们就借助于经验。经验是虚弱得多、档次低得多的手段,但真理是那么伟大,我们要追求它,就不该摈弃任何可以用于追求的手段。理性呈现出许多的形式,让人眼花缭乱不知谊如何选择,而经验的形式同样错综复杂。对事情进行比较得不出什么确定的结论,因为事情从来都没有什么相似可言。事物与事物之间更普遍存在的。是它们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相似性并不像差异性那么常见。大自然也不例外,差异性是其遵循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Halliday关于“语言的社会符号性”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符号,情景语境是一种符号结构,其三个 变量语场、语旨和语式分别决定了语义系统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本文基于对实际语篇的分析旨在具 体阐述这一理论,揭示语言符号的系统和功能的语言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D·H·劳伦斯小说创作主题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引人关注 ,其处女作《白孔雀》和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十分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两者都有一个个性分裂的女主人公 ,一个反社会的守林人 ,一片代表现代社会最后的伊甸园的树林。本文拟就这三个方面具体阐述这两部作品的相似性和连续性  相似文献   
8.
王立冬 《社科纵横》2006,21(12):137
本文从提高整个国民素质的战略角度来研究有效能心理咨询员的人格特质,主要从未来职业定向、社会需求、师资培养、职业资格培训四个视角来探讨心理咨询员的人格特质,为确定有效能心理咨询员的人格素质特征和职业教育的实施原则提供实证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9.
模糊限制语受到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现从语言的人际功能方面分析英语学术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情况及其作用,并将其进行分类。英语学术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不仅可以帮助论文作者表达真实意图,激发作者反馈,促进互动性交流,并体现英语学术论文实事求是、客观缜密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法律关系是人际关系的特殊表现,当事人之间纠纷的发生导致了人际关系的破坏,法律的正义观应关注未来的人际关系。现实中被设计出来作为化解冲突、实现和谐的司法制度,却往往在实际的案件裁判中更多的成为延续和引发再次冲突的根源。因此,司法必须通过裁判使当事人从内心消除怨恨,实现人际关系的修复,而不是仅仅着眼于一个具体个案的审结。简单的追求效率不是以人为本的司法,也不符合转型社会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