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597篇
  免费   2171篇
  国内免费   471篇
管理学   11299篇
劳动科学   615篇
民族学   2983篇
人才学   4047篇
人口学   556篇
丛书文集   18416篇
教育普及   2篇
理论方法论   4641篇
综合类   52042篇
社会学   13447篇
统计学   1191篇
  2024年   181篇
  2023年   1076篇
  2022年   1010篇
  2021年   2127篇
  2020年   1877篇
  2019年   2190篇
  2018年   798篇
  2017年   2039篇
  2016年   2650篇
  2015年   3791篇
  2014年   7900篇
  2013年   6591篇
  2012年   6951篇
  2011年   8246篇
  2010年   7363篇
  2009年   8242篇
  2008年   8538篇
  2007年   6250篇
  2006年   5455篇
  2005年   5119篇
  2004年   4017篇
  2003年   3986篇
  2002年   3534篇
  2001年   3259篇
  2000年   2636篇
  1999年   1320篇
  1998年   682篇
  1997年   437篇
  1996年   307篇
  1995年   235篇
  1994年   139篇
  1993年   87篇
  1992年   76篇
  1991年   59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詹奇玮 《社会科学》2022,(6):178-191
慎刑思想滥觞于西周的“明德慎罚”,经过儒法两派的认可和深化,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法律思想。慎刑思想演绎的一系列刑法理念、刑制原则、审理机制和司法伦理,使其成为古代贯彻德法合治原则的典型体现、约束专制严苛统治的有力工具和推动传统法制繁荣的重要动力。慎刑思想伴随传统中华法系的消亡而式微,及至当下沦为域外谦抑理论的本土“注脚”,这既忽略了“谦抑”的本土适应性,也阻碍了“慎刑”的创造性转化。慎刑思想不仅有别于谦抑理念,而且其精神和立场更具辩证性和多样性。对于慎刑思想的正确定位,应当是契合本土文化传统且拥有丰富历史实践的,对于我国刑事法治具有全局性指导意义的优秀传统法律思想。在当代中国提倡慎刑思想,有助于消弭不同刑法观之间的分歧,确立刑法与道德的本土认识,推动刑法参与社会协同治理,强化制度和理论的本土表达,以及深化对司法人员的伦理建设。  相似文献   
3.
自嘲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种渊源有自的文学题材,具有清晰的纵向发展谱系,在唐宋时期掀起创作的高潮。陆游作为自嘲诗创作的大家,常常借此类诗歌表现对贫困的自谑、衰老的自慰、痴顽的自嗟与功名的自揄,并以卓绝的艺术天赋促进了自嘲诗这一诗歌题材的新变与某些自嘲传统的突破,将自嘲诗这一题材推向了更高的艺术境界。陆游自嘲诗的创作成就与当时兴盛的嘲谑风气关联巨大,更与创作主体罢黜赋闲的人生经历以及三教汇通的思想体系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4.
敦煌文书中,有诸多唐代人对满月时的孩子,以及对婚礼上新郎和新娘的颂愿文.孩子满月宴和婚礼宴上,要请"文朗"等人诵读"愿"文.满月时,颂愿男孩:身体健壮,智慧、孝友、忠良,向善、从善、积善,结交不凡之人,心境逍遥,严于修身,学富报国,维护正义,光耀家门.颂愿女孩:贤淑端庄,秀丽守贞,明理聪慧,心善身修,断疑除惑.也告诉家庭:孩子是"仙"降人间,父母宜承恩善养,以报天恩.婚礼上,颂愿婚姻:从结婚开始,男女双方彼此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是家族成员的一分子,共同的责任是生儿育女,共荣共升,双方要束然少年之气.颂愿新郎:潜心家业和事业.颂愿新娘:妥当安排家中之事,相夫教子.这些愿文内容实质上是唐代丝绸之路河西段特殊的社会家庭中,人生目标的定格心理教育,对当时该地区乃至整个大唐和谐与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有一定的铸造之功.  相似文献   
5.
1957年4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社论文章《关于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问题》。其中指出,1957年仅有小部分初中和高小毕业生能升学,绝大多数将不能升学,主要出路是到农村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由此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以这一社论为切入点,通过对1957年动员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这一问题的讨论,可呈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中小学普通教育和适应国家治理需求的历史实践过程。其典型表现是将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劳动视为“做新中国第一代有文化的农民”的重要议题,那么,如何对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作出时代性回应就成为理解这一问题史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浪漫喜剧中的贵族绅士和讽刺喜剧中的机智骗子被认为是英国文艺复兴喜剧传统中两个主要的人物形象.然而,贵族绅士虽然风度翩翩,但缺乏个人才能,无力解决喜剧冲突;机智骗子虽然足智多谋,但身份卑微,缺乏贵族风尚.威廉·康格里夫在《如此世道》中,不仅继承和发扬了文艺复兴喜剧传统主人公的优良特征,还根据《教育漫话》中的资产阶级教育观和英国宪政制度中的契约精神,创造出一位资产阶级绅士——米拉贝尔.他在行为举止上既有贵族绅士的翩翩风度,在个人能力上又有骗子人物的精明强干,在喜剧中以契约"智服"恶棍,惩恶扬善.这一人物形象不仅是康格里夫的创新,更是时代精神的彰显.  相似文献   
7.
突如其来的疫情,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挑战.以某大学生在疫情中的亲身经历为案例,分析大学生面对疫情出现的心理问题,继而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和采取切实有效的心理教育两方面,提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8.
伴随传统牧业社会的现代转型,依附在传统生产方式之上的价值观念体系正在经历从未有过的变迁过程。河西走廊牧业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可还原为“核心层—基础层—外显层”三重层级结构。在多层级双向互动中,传统万物有灵的“赋魅”式价值观念与科学主义“祛魅”式价值观念及崇尚资本的“再赋魅”式价值观念交错并置,整合共生,日益呈现加速化、差异化、多元化、主流化等价值观念变迁趋向,既推动了新的复合型生计方式生成与更广泛的文化交流,同时亦使社会面临价值失范风险。把握社会转型时期牧业社会价值观念变迁规律,引导其良性变迁,对于推动牧业社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林玉玲的《月白的脸:一位亚裔美国人的家园回忆录》为读者展现了一位性格叛逆、与家庭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华裔马来西亚女性形象。她是为性别歧视而战的假小子,是不愿依附男友成为眷属的负心人,是号召女性同胞不受性别角色羁绊的女性主义斗士;她还是反抗日军、对中国认同的华裔,是对英殖民迫害的华裔共产党的同情者,是怀抱马来西亚民族理想的憧憬者,是美丽新国家梦想的挫败者;她也是英殖民教育的获益者,对自己的成绩自信满满,但是她同情在英殖民教育中受到戕害的儿童,同情在考试中脱颖而出但只能做殖民者传声筒的佼佼者;在美国她告别过去的叛逆和格格不入的性格,对克服种族偏见和融入社会做出了种种努力。这部回忆录是林玉玲与性别歧视、种族歧视抗争和批判英殖民教育的生命书写,展示了她在流散经历中的心路历程和成长轨迹。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