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49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155篇
社会学   13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2.
余华的作品在当代文学圈内受到广泛的关注,作品的风格独特,为读者带来的是与众不同的精神体验,多数作品思想为叛逆、冷漠,这与余华个人经历密不可分。余华在八十年代的作品风格非常鲜明,主要目的是揭露社会的黑暗,暴露任性的阴暗,读者感受到的多数是冷酷、血腥的世界,但是也表达了对真善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赵华 《东岳论丛》2019,40(10):164-170
20世纪中国现代小说兄弟伦理叙事主要在伦理的觉悟、阶级感情的绝对化和人情、人性的表现等维度展开,呈现出鲜明的时代色彩。一方面是思想启蒙、阶级斗争、市场经济等时代话语对小说伦理叙事产生决定性影响,另一方面是小说伦理叙事积极参与20世纪主流话语的价值体系建构。从五四时期到20世纪末,中国现代小说兄弟伦理叙事虽然在具体的表现形态上比较复杂,但整体上保持着与时代同构互动的精神内核和价值指向。一定意义上说,20世纪中国现代小说兄弟伦理叙事镜像式地折射出了20世纪中国现代伦理思想变革的历程。  相似文献   
4.
《许三观卖血记》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小说讲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度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恶浪,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精神却崩溃了。法国《读书》杂志在评论《许三观卖血记》时说道:这是一部精妙绝伦的小说,是朴实简洁和内涵意蕴深远的完美结合。作者个人认为小说的最后一节尤其精彩,许三观想吃猪肝,身边又没钱,他决定为自己卖一次血,但是到了医院,血头说他的血只能卖给油漆匠漆家具,可对于他来说卖血已成为他度过生活难关的唯一办法,无法卖血让他感到自己的人生走到了尽头,他坐着,哭了。  相似文献   
5.
余华的成长小说《兄弟》和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在成长主体与主题方面具有同质性。此外,余华和海勒有着许多精神上的同源联系和契合点,黑色幽默成为余华对抗外部世界的方式。《兄弟》在黑色幽默观照下于荒诞中体现出人的生存困境,这是余华后期创作的审美追求,从中可以见出先锋精神的救赎。  相似文献   
6.
余华新作《第七天》以第一人称(死者)的冷眼旁观叙事跨越了生与死的界限,对主人公死后七天生活进行了淋漓尽致的铺陈,通过把生前与死后两个世界一体化、一致化,映射现实,针砭时弊,显示了作家直面现实的写作姿态和关注人伦关系的伦理意识。作家冷静、客观、中立的叙事特点和对主观心理、虚拟世界的关注与表现,体现了余华强势控制的"作家姿态";但他在写作中又多少显得有点局促不安、绵软无力、被动而受迫。我们将这种独特的现象称为"主观作家的被动写作"这是余华与作品《第七天》相互关系中暗含的悖论所在,也是余华小说的特殊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7.
先锋派代表作家余华的创作生涯经历了两次明显的转变,第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从先锋创作向传统现实主义的回归,第二次则是进入新世纪后,即《兄弟》《第七天》创作时期,由现实主义向现代写实主义的逐渐过渡.余华在不同的创作阶段显示出了不同的写作风格,在他"迂回式"的创作之路中,有一条主线将他各时期所做的不同尝试一以贯之,这条主线即"接近真实"的创作原则,余华的转变、坚守和突围都是为了更加自由地接近真实.  相似文献   
8.
余华的小说创作,以20世纪90年代为界,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主要描摹了幻觉世界,后一阶段主要描绘了现实世界。其幻觉世界“从叙事策略上看,比较注重技术性”,作家想表现的“那些人性的暴力、罪恶、丑陋,往往都是用一种强悍的语言去表述,包括设置一些紧张的情节啦,动用一种冷静的叙事话语啦,血腥气很浓,很残酷”;  相似文献   
9.
《活着》不但意蕴丰沛,而且在叙事美学方面,亦提供了一种范式.《活着》具有典型的双重叙事结构,不仅产生了两个叙事者,还由此引入文本的叙事视角和故事的叙事视角,这就使得“我”和“富贵”在互为“他者”中,以“我”的“串场”的形式进行了视角的转换,在让文本得到“冷处理”的同时,也使故事的悲伤经过“时间”的淡化;小说还有独特的故事情节,不论在文本的叙述,还是故事的叙述,以及人物的情感方面都遵循一种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状态,使小说的叙述张弛有度;此外,作者采用交错的叙事时间,使得叙事顺序和叙事时距及叙事频率恰到好处地安排在小说之中,达到一种非凡的叙事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活着》改变了余华的文坛地位,标志着余华完成了优秀作家所必须经历的思想升华,达成了对人生善一恶一无善无恶的认识。以1984年为开端,纵观余华的写作生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余华先领会善,再抒写恶,在充分了解恶的基础下温暖地描写人类的善意,这就是所谓见山终是山、见水终是水、山水都别有风景的意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