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64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87篇
社会学   2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4 毫秒
1.
亚清 《北京纪事》2014,(10):62-64
贪嗔痴是人的特性。只是,有时候自己知道,有时候不知道。如此这般,往往返返,直到戒贪戒嗔戒痴。此时,不是心境已死,而是重生。孙嘉蔚,这个一直行走于奢华塔尖的尤物,多少美好游荡其中。不起心不动念,难,那不是人,那是神。然而,走过幽长的心灵成长之路,真好,她终于放下许多浮华,拨云见明月,回归自性自在。  相似文献   
2.
宋代佛教发展的总体走向是世俗化与大众化,文学化亦即诗化为重要实现路径;文士热衷习佛参禅且以才学为诗,苏轼可谓杰出代表。苏轼的才力提升与学识积累,颇得佛禅之助益;苏诗多摄化佛禅事典而为作,改变了言志缘情、描摹山水的诗歌传统,拓展了诗歌创作新境域,是为宗教助推文学新变、文学助推宗教传播的典例。  相似文献   
3.
4.
苏轼青少年时期所受教育及家庭环境决定他受到佛禅影响较少,从具体的诗作考察,可知凤翔之前,苏轼完全是以局外人的态度,对寺院进行客观描述,佛禅并未真正进入到他的精神领域之中。凤翔时期,苏轼诗作虽然数量上没有大幅增加,但佛教内容比重增加,显示出苏轼在凤翔签判任上,真正开始关注佛教。  相似文献   
5.
20世纪50年代,美国"垮掉派"文学思潮体现出非常强烈的东方佛禅品质,"垮掉派"诗人正是这种品质的代表,其中以艾伦.金斯伯格、加里.史耐德和肯尼斯.雷克思罗斯最具代表性。这三位"垮掉派"文学的领军人物设法以"不离文字"的方式将佛禅"不立文字"的神秘经验写进诗歌,他们由此或寻求实时解脱,或表达生态思想,或追寻虚空顿悟,因而从不同侧面映渗了东方佛禅的精髓。  相似文献   
6.
“自性”是佛法义理体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术语,尤其是在有部和中观宗的论典中频频出现,所以,本文试图对“自性”这一范畴进行试探性分析,通过比较有部与中观宗的自性范畴,明确双方对“自性”范畴的使用是一种同名异议的使用。并指出有部论典中出现的“自性”一词,其意义与“自相”相当,指诸法的功能相状,而中观宗的“自性”是一种假设。  相似文献   
7.
斯奈德是当代美国生态区域主义哲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在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积极投身生态区域主义运动,一方面将佛禅融入生态区域哲学,利用因陀罗网和曼荼罗等佛禅术语和观念阐释生态区域主义。同时通过扩大僧团等实践方式,试图使佛禅本土化,更适应当地的生态区域主义实践,从而推动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8.
论《坛经》的思想价值和文化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坛经》即心即佛的佛性论,顿悟见性的修行观,自性自度的解脱观,无 念为宗的思维观。并从其对中国佛教的影响,与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与中国文化艺术的相互关 系,对现代社会和人生的现实意义等方面,论述了《坛经》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9.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已近两千年,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本土的文学、音韵学、哲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等,无不受其影响,均在原有基础上生成了变化发展。佛旨禅理以及佛教地域乐舞的传入,深化了中国舞蹈艺术的创作思想,丰富了舞蹈表演的内容和形式,有助于提高民族的审美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0.
金朝咏寺酬僧诗直接反映了佛禅对文学的渗透溶浸。这部分诗作包括三大类型:借题咏寺院及周围环境表达向往净土、崇信佛禅的意识;借题咏寺院及周围环境表达对世事的感触和内心情致的抒发;通过酬僧之作表现文人与方外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佛禅的向往。它们所体现的佛禅意蕴的深度虽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佛禅对金诗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