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5篇
丛书文集   16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7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在1980年代后期,英国政治学家拉克劳和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欧美学界一种主张激进民主的左翼话语.不过,后马克思主义毕竟不同于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它有着自己发生、发展的历史语境和继承"修正主义"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3.
在经历了前苏联的解体和苏共的历史性剧变之后,原苏联科学院院士、现俄罗斯"反思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典型代表人物奥伊泽尔曼的思想观点也发生了重要的转向.尤其是近年来,奥伊泽尔曼在对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主义、马克思主义与教条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修正主义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历史性的检讨和重新评价后,形成了所谓的新马克思主义观,并提出了一些虽不太正统但却发人深省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周礼 《可乐》2011,(6):3-M0002
一次,周恩来总理应邀访问苏联。会晤时,周总理对赫鲁晓夫推行修正主义提出严厉的批评。赫鲁晓夫失刻地说:“总理先生,你批评得很好,但是你应该同意,出身于工人阶级的是我,你却出身于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5.
在和修正主义的论战中,卢森堡从动态的、历史的和认识论的角度对修正主义进行了批驳.从认识修正主义的产生到批判修正主义的危害,从批判修正主义的形式到批判修正主义的内容,从批判修正主义的方法论根源到批判修正主义的唯心主义实质等等,整个批判过程始终贯彻着马克思主义观点.通过批判修正主义,卢森堡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也强化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观.  相似文献   
6.
近年韩国社会有关“慰安妇”问题的历史修正主义思潮逐渐抬头,值得关注与警惕。两本代表性畅销著作《反日种族主义》《帝国的慰安妇》分别从保守与进步两条思想脉络出发,却殊途同归地与日本右翼对“慰安妇”问题的历史否认形成共鸣与合流。前书由保守政治力学所驱动,意识形态根植于二战后至今韩国未经根本动摇的“殖民—冷战”体制;后书则体现了后冷战时期韩国进步思想界基于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左翼批判理论漠视并排斥民族议题的趋势。两书共同反映出韩国“慰安妇”历史修正主义的核心思想特征为民族主义批判,其对集体记忆的挑战,体现了当代韩国重建国家民族认同的认识论之争,也与冷战后日本的历史修正主义思潮形成跨国连接与互动。  相似文献   
7.
李方祥 《中华魂》2008,(12):55-58
近日从2008年3月4日《北京日报》理论版上读到了一篇题为《从社会主义的三个"公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下简称《"公式"》)的文章.该文提出了许多令人眩目的"新观点",比如,把从马克思、列宁到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探索概括为三个"公式",提出修正主义有褒义和贬义之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修正主  相似文献   
8.
祁海军 《理论界》2008,(9):89-90
从哲学史的角度梳理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修正主义对晚年恩格斯的态度,有助于我们正确看待恩格斯的革命态度。两种不同态度反映了对恩格斯哲学以及政治思想的重视,由于最终误解了恩格斯,导致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抛弃,前者的替代理论是乌托邦,后者的替代理论是民主社会主义。两者一致之处都是从价值方面来论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冯雪峰是“修正主义文艺”批判运动第一阶段( 1956~ 1962)主要的批判对象.作 为唯一的参加过长征的左翼文艺理论家,冯雪峰于1957年遭遇清算,除了他那不合时宜的革命 现实主义理论的启蒙倾向,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19世纪30年代已然形成、长期以来没 能解决的宗派主义从中作祟.  相似文献   
10.
文学的文化阐释与经典的形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通过对国际学术界关于文学经典问题讨论的回顾 ,分别从接受美学理论、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等角度阐述了西方文学史上经典的构成以及隐于其背后的权力关系。作者认为 ,经典的构成是由诸多因素构成的 ,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特定的批评话语、权力机构及其他一些人为的因素。由于“欧洲中心主义”和其后的“西方中心主义”意识的作祟 ,包括中国文学在内的东方文学的优秀作品长期以来被排斥在经典之外 ,因而从跨文化的视野对既定的经典进行质疑乃至重构是完全可能的 ,这是比较文学、文化研究和文学理论研究者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一个主要的研究课题。文章着重讨论了弗莱的《伟大的代码》以及由此而显示出的文学与宗教的关系 ,提出一种既带有精英意识的审美功能同时又具有文化研究的批判精神和去经典化尝试的经典重构策略 ,认为这是使得当今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可赖以进行对话的一个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