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42篇
  免费   481篇
  国内免费   54篇
管理学   1902篇
劳动科学   168篇
民族学   203篇
人才学   230篇
人口学   60篇
丛书文集   3874篇
理论方法论   773篇
综合类   6645篇
社会学   900篇
统计学   22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15篇
  2022年   141篇
  2021年   191篇
  2020年   357篇
  2019年   306篇
  2018年   160篇
  2017年   281篇
  2016年   345篇
  2015年   570篇
  2014年   1200篇
  2013年   950篇
  2012年   1179篇
  2011年   1259篇
  2010年   1153篇
  2009年   1241篇
  2008年   1181篇
  2007年   953篇
  2006年   816篇
  2005年   572篇
  2004年   495篇
  2003年   401篇
  2002年   283篇
  2001年   236篇
  2000年   152篇
  1999年   80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7篇
  1985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国华 《南京社会科学》2022,(3):108-117+136
本研究以短视频平台为例,论述了数字时代公共价值的生成与转移机制。从较长时段的当前史视角来看,数字时代的公共价值,是在媒介技术演进机制、逐利的欲望机器与公众的社会交往机器三者之间的深度关联之后,所形成的大规模公众参与的数字文化实践中生成的;而它们三者之间的内在张力又使得大规模公众参与的数字文化实践随着技术媒介形式和媒介平台的更迭,不断以块茎式、游牧式的方式生成与转移,从而构成了数字时代不断延伸的公共价值“逃逸线”。在这个过程中,商业化因素对数字平台公共价值兼具构建性和耗散性效应,因而也是数字时代公共价值生成与转移的重要要素,对其复合作用的评价需要超出单纯的拒斥或赞誉这两种常见的态度。本研究通过对数字时代公共价值生成与转移机制的论述,进一步明确了大规模公众参与的人民性、公共性与社会建构性,从另一个侧面重申了公众参与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信息社会的本质是能够产生个人信息法律关系,信息流是解构个人信息法律关系的关键,也是个人信息法律关系产生的直接动力.个人信息法律关系的主流构造分别以信息自决、隐私和人格权益为基础,其中,国家利益成为个人信息法律关系构造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三种构造模式分别体现出个人与企业,个人与国家,个人、企业和国家三者之间的利益平衡.由于利益平衡体现出的幸存者偏差效应,个人信息法律关系的构造以主体场域信息自治为中心,具有合理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3.
国别开发性金融机构的融资重点受其国别发展阶段及发展目标的影响,但逐渐也开始介入卫生防疫领域.近年来全球重大卫生事件的频频暴发,多边开发性金融机构急需强化对卫生防疫领域的支持,同时解决结构调整计划中不利于卫生部门发展的附加条件及援助碎片化等问题.国别开发性金融机构需要加强对卫生防疫领域的投资,并发挥开发性金融机构的资金杠杆和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4.
公共文化以其凝聚价值共识、规范社员行为、化解社会矛盾、构建精神家园的"软治理"功能成为形塑社会合理状态的重要测度指标,为其参与乡村社会价值引流、行动规束、问题处置、关系调节等治理行动提供了实践空间。现代性冲击及其促发的传统文化衰弱使乡村共同体面临着价值歧殊、权威流失、行动游离和认同衰减的解构风险,对此,乡村文化治理的实施应以公共性建构为实践逻辑,直面变化的人口结构,不断促进公共交往、重塑公共规则、拓展公共空间、革新公共精神。而以新时代主流文化予以价值引导、以内外主体调适促进权力效能整合、以情境共识营造建构集体认同、以行动规则填充促进秩序的自主生成、以地方知识提炼唤醒乡民文化自觉,则是其整合性推进乡村社会良性运转的可为进路。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制度创新既是一个实践层面的重大现实问题,也是理论层面亟需开展探讨的基础问题.生态文明制度的逻辑理路是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的逻辑指针.针对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的逻辑内涵,进行生态文明制度创新要基于理论逻辑、目标逻辑和实践逻辑三维理路,并结合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实践,着力构建生态行为全程调控的行政规制制度、健全生态市场经济制度、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治理制度等.  相似文献   
6.
多元共治是市域社会治理的应有之义,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前提和基础。福克斯和米勒的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理论与市域社会治理多元共治不仅具有较高的契合性,而且对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的多元共治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从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理论的视角来看,当前市域社会治理的多元共治仍存在公共能量场发育不完全、话语形式选择偏差和话语的正当性不足等问题。因此,借鉴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理论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推动并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的多元共治,可以从通过赋权赋能构建市域社会治理多元共治的公共能量场、根据政策情境选择好市域社会治理多元共治的话语形式、在互信的基础上坚守话语的正当性等方面进行推进。  相似文献   
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断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场域中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赓续与创新性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集体认同意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进步的力量源泉,亦是实现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从历史逻辑的视角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历史发展链条中逐步生成和敞显的,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是一个连贯的、前后相继的历史进程。就现实逻辑而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关系融洽与和谐,进而提升中华民族整体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的基础和前提,因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通过“认同谱系”(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增强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营造一种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团结氛围。在新时代场域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实现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有利于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推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8.
随着数字化阅读的兴起,公共图书馆面临着全民阅读习惯改变、信息资源共享竞争、用户需求多样化等诸多困境.迫切需要转变和拓展公共图书馆公共服务功能,再度构建公共图书馆的空间定位、布局.通过对当前公共图书馆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大庆市图书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和读者需求,探索在当下市域社会治理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如何通过空间再造、延伸服务、丰富功能,打造符合当下市民需求的多功能公共文化服务综合体,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多方面精神需求,为公共图书馆文化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广场舞象征个体的私人生活正在向公共空间扩展,基于个体需求自发形成具有公共性的组织化形态。在家庭核心化与个体崛起的背景下,广场舞对个体而言既是一种健身运动,进行身体展示与个体审美追求,个体也渴望在广场空间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实现为自己而活的身份追求。作为具有公共属性的广场舞并没有形成紧密封闭的公共生活,在团体内部出现了“抱团”与“找朋友”的双重公共生活,前者体现了群体内部的圈层互动,后者呈现了个体希望通过主体间的互动建构群体归属感。总体而言,广场舞刻画出一个松散而开放的公共社群生活,凸显了私人生活的公共转向,实现了个体私人生活与公共空间的有效联结。  相似文献   
10.
以CNKI数据库收录的2006~2019年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中673篇相关论文为数据基础,运用CiteSpace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自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相关政策出台以来,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发文量逐年递增,研究主题趋向细化发展,涉及学科广泛,研究主体多为高校科研人员,并逐渐形成固定的作者群体。但总体上作者群体之间合作较少,强度较弱。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农村图书馆建设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公共文化空间发展探索等方面;农村公共文化的研究前沿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有关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数字化融合等方面的研究仍待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