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1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20篇
管理学   200篇
劳动科学   96篇
民族学   27篇
人才学   28篇
人口学   12篇
丛书文集   757篇
理论方法论   137篇
综合类   1061篇
社会学   103篇
统计学   3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106篇
  2014年   162篇
  2013年   132篇
  2012年   184篇
  2011年   190篇
  2010年   181篇
  2009年   158篇
  2008年   208篇
  2007年   144篇
  2006年   111篇
  2005年   115篇
  2004年   105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塞尔的超越论的观念论常常被指控对世界之存在持笛卡尔式的怀疑论立场,学界对这一指控的回应大多诉诸超越论观念论与实在论的相容性。然而这种回应策略不仅不必要,而且违反了现象学的无前提性原则。根据纯粹意识的本质规定所设想的“取消世界”的可能性只是一种逻辑上的可设想性,现时在思的意识通过一致性经验实际地排除了这种可能性,确证了世界的现实存在。实行着现时意识的超越论自我的事实,不是实在世界中的经验事实,也非绝对观念论的精神实体,而是一种在超越论构造中显现出来的,先于自然与精神、实在与观念之分的原事实,先于一切现象之分的原现象。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将人民陪审员"法律内行、同职同权"的角色期望纠正为"法律外行、异职异权",将人民陪审员"消极参与"与"过于积极参与"并存的角色认知纠正为"民主的参与者,事实真相的发现者和社会价值的代言者",以推动人民陪审员制度充分发挥促进司法民主、司法公正和司法公信的功能.在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基本框架已确立的前提下,应通过完善配套制度建设将改革的基本前提预设转化为正当的司法运作秩序,保证当前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生根发芽.这些制度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事实领域的人民陪审员知晓争议焦点规范与人民陪审员一事一证规范,意见效力领域的合议庭评议规范和审委会及二审法院复审规范.  相似文献   
3.
确立可辩护的普遍规范进而寻求最大程度的价值共识,是当前伦理话语体系建构的主要目标指向.其中最为关键的任务是破除"独断论"和"表象思维",充分发掘并阐明隐含于传统和当下中国社会文化实践中的规范性价值诉求.这一规范性价值并非自明的实体和有待发现的事态,而是基于实践理性范式进行反思推证的结果,由此彰显伦理文化生活中的道德人格理想、普遍意志观念、相互责任意识以及平等尊重的精神意向.在此意义上,基于中华礼乐传统构造"理由的空间"将是至关重要的前提性工作.  相似文献   
4.
针对区间乘性语言偏好关系群决策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交叉效率DEA和群体共识的群决策方法。首先,提出乘性语言偏好关系导出函数的定义,并构建产出导向的DEA模型,证明了一致性乘性语言偏好关系的DEA效率得分与排序向量之间存在比例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理想值的交叉效率DEA模型,提出乘性语言偏好关系的通用排序方法。同时,基于群体共识建立目标规划模型来计算各语言偏好关系的权重系数。最后,利用Monte Carlo随机模拟的方法对群体语言偏好空间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群决策期望排序向量及其可信度。算例分析表明本文方法能够有效的避免信息损失,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较高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5.
6.
7.
8.
9.
刘林平在《反事实、控制变量和文本———对定性研究的反思》一文中指出,由于没有处理控制变量来解决反事实问题,以“诗性语言”和“个案研究方法”为特征的定性社会学研究存在着“根本性缺陷”。本文则认为,刘文对定性研究的批判意见一方面源于对某些关键概念的模糊界定,另一方面源于在特定的概念框架下所导致的循环论证。相对于定量研究来说,定性社会学研究并不具有较低的知识地位。  相似文献   
10.
案件事实理论研究一般将案件事实视为推理的结果,并集中于解释作为个体的法官或者陪审员如何认定案件事实.然而,自媒体信息传播凸显了个体推理的可接受性问题,要求我们反思案件事实认定模式之所以依赖推理的原因,关注逻辑学的规范性文化功能.构建符合我国实际的案件事实认定模式,需要接受一个文化变迁的视角,既应当破除对程序完美的依恋,也应当重视求同思维习惯的识别与超越问题,将案件事实解释为事实建构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