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8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64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93篇
社会学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内圣外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典型特征之一,有其历史的传承性.因此,在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语境下,从“内圣外王”理想人格中挖掘出现时代所需要的“创造”潜质,也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与逻辑的体现.创造诠释说与创造教育说为其转化出“创造”性人格,提供了理论依据.由“德”化“新”立“创”,善养创造思维多元要素,化育人生最高义,揭示出“内圣外王”理想人格化为现实“创造”人格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
游戏的人     
伴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世俗化,人们的“游戏”意识越来越强,干什么事似乎都只是玩。从事文学创作的不说从事文学创作,而说“玩文学”;从事电影工作的不说从事电影工作,而说“玩电影”;更不用说“玩股票”、“玩期货”……人们不再虔敬上帝,不再向往“彼岸的天国”,不再追求“内圣外王之道”,不再追求“天地境界”,甚至不再追求崇高,相反,  相似文献   
3.
先秦儒家的主体人格思想贯穿了以“仁”为本的道德主体意识和实践意识,注重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社会。今天研究先秦儒学中的主体人格思想,弘扬主体性伦理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外杂篇精义"系列的第七篇.庄子再传弟子魏牟所撰<天下>,运用贯穿全篇的"道术,方术"之辨,贬斥儒家、墨家、法家等天下"方术",割裂、遮蔽老聃、关尹传承的古之"道术",使之"暗而不明,郁而不发",终篇章对传承老聃、关尹并集其大成的庄子"道术"推尊至极.郭象通过妄断<天下>原文,谬注<天下>义理,又把<惠施>残篇移入<天下>混淆视听,谬解<天下>为庄子所撰,谬解庄子所撰<天下>尊儒尊孔至极.旧庄学盲从郭象,导致<天下>篇旨"暗而不明,郁而不发"至今.  相似文献   
5.
郭旭东 《殷都学刊》2012,(2):120-121
制约历史研究前进的因素众多,但研究材料无疑是促进历史研究前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近年来许多前所未见的材料呈现在我们面前,一次次地使我们惊叹不已。围绕新出土材料的研究成果,也时有面世。摆在我面前的《从出土简帛看思孟学派的内圣外王思想》(科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  相似文献   
6.
路强  赵宁 《晋阳学刊》2016,(4):3-7,26
曾经有人说过,如果想难倒一个哲学家,只需要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哲学是什么?"。哲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发展到今天,人们存在着对哲学的多维认识。其中有一个观点在当代尤为受到关注,就是哲学要走向生活,乃至要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哲学应该如何走向生活,在具体的生活中,哲学应该呈现出怎样的状态,是当今哲学界必须面对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刊特别访问了我国著名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陈先达教授,就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及哲学在生活实践中的意义进行了交谈。  相似文献   
7.
"内圣外王"一语出自《庄子·天下篇》,被许多研究者认为是该篇主旨,但对其内涵的理解和阐释至今没有形成较为一致的看法。细读《天下篇》可以发现,"一"与"裂"之争是全文的逻辑主线,其中蕴藏着《天下篇》作者"崇一抑裂"的态度。而"内圣外王"正是《天下篇》视为"一"的"古之道术",是先秦诸子学的共同旨归,是注重整全性的古典政治哲学思想。在先秦诸子兴起、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下,"内圣外王之道""为天下裂",具体体现为诸家各异、各执一端的学说和举措。而从战国末期至汉初的诸多经典文献都表明,熔百家之说而成君王一家治术已开始成为学术主流,由"裂"返"一",才是真正认识"内圣外王"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8.
孙建伟 《江汉论坛》2015,(2):102-107
始于内圣,终于外王,《四书》是孔子内圣外王思想的集中体现。《中庸》中不但有丰富的"修身"思想,亦包含了富于进取、积极用世的"为政"理想,是孔子内圣外王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郑玄、朱熹、康有为等的《中庸》诠释著作有不同的特点,但由内圣至外王的诠释理路却一以贯之。中庸之道乃人间之常道,是合乎"中庸"之原则的"道",是一种平常的、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处理天下一切关系的基本法则,以普遍性、永恒性、恰当适度为其主要特征。"仁"与"礼"是儒家中庸之道的重要范畴,在孔子内圣外王思想体系中亦有着重要的地位。内圣外王与中庸之道在《中庸》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儒家的学问乃是 "内圣外王"之学.经过宋、明时期的发展,其内圣面得到充分揭示,但对于外王面则重视不够;且在儒学内部还出现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争论.不仅如此,随着西方科技的传入,明清时期的儒家又面临着新的时代问题.而对这些问题不同程度的解答,其实也就意味着儒学向现代的转型.这个转型由明末清初的大儒李二曲开启,并由现代新儒家尤其是牟宗三予以深化.  相似文献   
10.
儒家传统思想能否实现现代转化是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通过研究和反思儒家"内圣外王"思想转化的过程,尤其是海外新儒家对"内圣外王"思想进行的现代转化,认为价值取向上传统或复古的导向以及对现代性的片面认识是"内圣外王"思想没有实现现代转化的原因,并且认为只有通过儒学内在超越和西方现代性的重新思考,"内圣外王"的现代转化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