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140篇
  免费   1197篇
  国内免费   91篇
管理学   6287篇
劳动科学   767篇
民族学   652篇
人才学   813篇
人口学   858篇
丛书文集   8268篇
教育普及   1篇
理论方法论   1768篇
综合类   15427篇
社会学   2669篇
统计学   1918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975篇
  2022年   404篇
  2021年   552篇
  2020年   713篇
  2019年   575篇
  2018年   334篇
  2017年   570篇
  2016年   773篇
  2015年   1109篇
  2014年   2410篇
  2013年   2075篇
  2012年   2315篇
  2011年   2705篇
  2010年   2740篇
  2009年   3266篇
  2008年   3129篇
  2007年   2342篇
  2006年   2209篇
  2005年   1947篇
  2004年   1514篇
  2003年   1711篇
  2002年   1297篇
  2001年   1354篇
  2000年   1052篇
  1999年   448篇
  1998年   234篇
  1997年   148篇
  1996年   118篇
  1995年   83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62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0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一萍 《老友》2021,(4):56-57
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一大批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工作,变成城镇居民。与此同时,也有部分人在城镇奋斗久了,想回乡过田园生活。与返乡潮相对应,农村宅基地及农房继承问题颇受社会关注。前不久,有读者来信,反映其退休后想回乡居住,却因乡下祖屋继承一事,与同胞兄弟发生纠纷。本刊现邀请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对农房继承问题进行答复,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努力发展的共同方向,但各国设计、追求的现代化战略目标体系有所不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百年奋斗,追求的是"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体系的探索,经历了从工业化到五个文明的不断深化和系统化的演进过程。五个文明构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体系的历史演进给我们重要启示:现代化战略目标体系有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具有鲜明的本国特色,其蕴含着现代化主体的终极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3.
4.
扶贫开发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有着丰富的政治意涵,展示着执政党执政、政府治理的基本过程和价值归属。中国的扶贫工作带有着明显的运动式、项目制、压力型的色彩,在取得巨大成效的同时,也有着走向无序化、无效化的风险。以现代国家建设和政党建设的基本理念,构筑多中心的贫困治理格局,建立现代化的扶贫开发的制度体系,走向法治化、制度化、民主化、规范化是扶贫开发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5.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要求产业结构的调整契合生产率水平的提升。违反这一要求的表现之一就是资源从生产率较高产业部门转移到生产率较低产业部门,导致整体生产率下降,即产业结构调整出现"逆库兹涅茨化"问题。梳理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理论脉络,可以较为清晰地把握中国"逆库兹涅茨化"研究的理论基础,从城乡分割与服务业扩张两个理论视角,可以概括分析出引发产业结构"逆库兹涅茨化"风险的潜在原因,以提出防范"逆库兹涅茨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乡村产业兴旺的基本特征与实现路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五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发展全局,是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是农民就业增收的主要途径,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经济基础。乡村产业兴旺的基本特征表现在:投入产出较高,产品质量优良,产业特色高效,绿色生态安全,三产融合发展,要素配置合理,经济效益显著,支撑体系有力。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必须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战略,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创新要素资源配置机制,完善财政金融支农政策,加快科技研发和推广,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增强乡村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7.
8.
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农民占据全国绝大多数人口,历代的兴衰无不说明农民的安居乐业决定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民国以来,浙江各地繁重的苛捐杂税和高利贷导致农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于是,根据省府要求各基层县在未设立农民银行之前,必须成立农民借贷所以救济农村。浙江农民借贷所的成立满足了部分农民的需求,并表现出自己的借贷特点,发挥出了其它功能作用。然而,由于农民借贷所存在诸多问题,受益的只是富农而多数贫农因为条件的限制难以真正受益,这就使得抗战之前浙江农民借贷所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因此,只有以巨大的历史勇气和责任担当,彻底废除旧的落后的生产关系,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农村生产体系,我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资源约束日益明显,农产品生产成本逐渐上升的严峻背景下,探讨并实践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狠抓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展农业功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意义重大。研究我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理论内容与实践探索情况,发现我国的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存在要素流动不通畅、"三链"拓展不足、质量与技术保障不够、利益协调机制不完善与政策支持乏力等问题。基于以上现实问题,需要从农村农业改革、"三链"重构、技术创新及运用、政府引导与市场开发、政策支持等方面出发推进我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0.
当前衡量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指标有两个:一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二是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之间,横隔着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双重城镇化率的存在,源于与资本原始积累相依存的城乡二元体制与要素价格剪刀差。通过该制度的设计,人为地降低工业化、城镇化的成本,以加快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在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的背景下,这种城镇化模式还有发展的空间,当农村劳动力供求出现“拐点”,这种城镇化模式就难以为继,客观上要求必须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取代传统的城镇化。用户籍人口城镇化取代常住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的必然趋势。我国对外来人口实行居住证制度,作为农民工市民化的过渡性措施,或作为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过渡性措施。但对于外来人口来说,其利益最大化的模式,是既保留农村户籍又持有城镇居住证。这就决定了双重城镇化率将存在很长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