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5篇
  免费   104篇
  国内免费   12篇
管理学   26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24篇
人才学   10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664篇
理论方法论   120篇
综合类   1043篇
社会学   93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155篇
  2013年   121篇
  2012年   171篇
  2011年   139篇
  2010年   119篇
  2009年   117篇
  2008年   150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空间转向”席卷人文和社会科学,也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启发。在空间视阈的观照下,女性文学研究聚焦分析三种空间:城市空间、风景空间和流动空间,不仅揭示性别空间的建构本质,展示空间对性别生产的影响,而且强调“空间实践”的意义,提出空间是多重的、动态的、异质的及情境性的空间,空间的意义可以由行动者在空间中的实践所塑造。女性文学研究一方面从“空间转向”中获得深刻启发,另一方面,女性文学研究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也回馈、反哺和充实了“空间转向”,实现和见证了女性文学研究的跨学科价值。  相似文献   
2.
广场舞象征个体的私人生活正在向公共空间扩展,基于个体需求自发形成具有公共性的组织化形态。在家庭核心化与个体崛起的背景下,广场舞对个体而言既是一种健身运动,进行身体展示与个体审美追求,个体也渴望在广场空间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实现为自己而活的身份追求。作为具有公共属性的广场舞并没有形成紧密封闭的公共生活,在团体内部出现了“抱团”与“找朋友”的双重公共生活,前者体现了群体内部的圈层互动,后者呈现了个体希望通过主体间的互动建构群体归属感。总体而言,广场舞刻画出一个松散而开放的公共社群生活,凸显了私人生活的公共转向,实现了个体私人生活与公共空间的有效联结。  相似文献   
3.
4.
《求是学刊》2019,(3):44-52
西方哲学史上形而上学本体论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情况到马克思那里实现了转向:寻求世界始基的本体论转换为人类意义世界如何奠基的问题。在马克思看来,抽象地谈论本体没有意义;人类以社会性的连接方式进行实践活动,产生意义世界,哲学应以此作为本体。然而,马克思面对的却是意义世界遭到了严重破坏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批判资本主义,重建意义世界,其意义本体论的价值旨归是人的解放。  相似文献   
5.
博物馆是凝聚历史记忆的场域,同时也是文化再现的场所。博物馆利用其独特的藏品、丰富的展示手法,以及特殊的建筑结构叙事空间,将一段段鲜活的历史、文化、记忆向我们娓娓道来。作为承载人类历史记忆的媒介,博物馆通过展示"物",再现"物"之主的个体记忆;营造"场",借由其特殊的"场",塑造并建构社会乃至国家之集体记忆。文章主要以建川博物馆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纪录国家、民族之创伤记忆的战争纪念型博物馆,叙写建构创伤与形塑记忆的手法与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心理学创伤理论为依据,结合华裔作家谭恩美和母亲的心理创伤,以及叙说疗法在谭恩美作品人物的创伤治愈过程的表现形式,探索创伤理论的叙说疗法对心理创伤治愈起到的关键作用,希冀为心理创伤治疗,尤其是疫情后的心理创伤治疗探索一条可能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8.
9.
马克思对空间哲学具有原创性、奠基性和革命性贡献。"马克思空间哲学"的当代建构是在"空间转向"语境下争夺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权的需要。"马克思空间哲学"包括社会空间的实践本体论、"社会—历史"的辩证唯物论和"社会—历史"空间的本质规律论。"马克思空间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实践唯物主义空间本质论、空间的社会逻辑、空间生产理论、世界交往的空间叙事、资本空间化及其批判、社会空间的断裂及其解放、社会空间正义思想等。"马克思空间哲学"的研究有助于回应西方社会科学"空间转向"的挑战、彰显唯物史观"社会—空间"思维方式和建构马克思空间哲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0.
以追求智能、精准为核心的技术认知对突发社会问题的预测失灵,形塑了人工智能时代的话语悖论。此悖论体现出盲目崇尚加速的、闭合化的现代性认知结构的困窘,且揭示了晚近技术反思的谱系化与经验"二分"的双重结构观的局限性,进而使超越悖论的结构转向成为必须面对的命题。因此关键在于以突发社会问题为节点,面向日常生活,实现对"二分"的总体性统合。唯有把握日常生活在突发问题中可能产生的反转契机,合理审视智能化的技术,促使技术的精准思维融入于日常生活之中,方能为加速多变的现代科学创设总体化的良善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