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4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26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8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712篇
理论方法论   138篇
综合类   1055篇
社会学   71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117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126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144篇
  2009年   153篇
  2008年   179篇
  2007年   198篇
  2006年   156篇
  2005年   137篇
  2004年   112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敏 《国外社会科学》2022,(1):177-190+201
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城市政治生态学由英国学者埃里克·斯温格杜首次提出后,历经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政治生态学的重要分支和剖析城市问题、推动城市社会—生态转型的重要理论之一。城市政治生态学第二代理论家超越了第一代“都市马克思主义者”的城市主义方法论,在社会—自然、城市—乡村的辩证视角下将城市视为社会—自然杂合体,并通过城市新陈代谢、城市足迹、自然资本化等概念阐释城市化的生态基础及其对自然的建构作用,打破了传统城市分析的方法论领土主义和二元对立的倾向。城市政治生态学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社会空间论两种阐释路径下,与后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种族平等、环境正义、酷儿生态学、文化马克思主义等理论相结合,呈现出后现代转向的发展趋势。作为一种“红绿”生态文化理论,城市政治生态学有着不同于“浅绿”和“深绿”理论的绿色变革潜能。中国语境下的城市政治生态学研究方兴未艾,必将经历“引进”和“本土化”两个阶段,为全球视野下的城市研究贡献东方城市生态文明和社会—生态转型的独特案例和理论话语。  相似文献   
2.
3.
不同时代赋予教育民族志不同的研究主题,从而生成了相应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指导着相应时代的教育研究与田野实践。传统的教育民族志在关注经典教育问题时依然有效,但无法处理教育田野中"移动-流动"的图景。因此,教育民族志需要跨界的眼光,发现不同场域之间形成的联系,以批判的方式审视组织机构中"隐性的不平等"。在全球化时代,教育民族志的跨界性与批判性成为理解教育中国际与地方、宏观与微观关系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4.
5.
6.
7.
主持人寄语21世纪外国文学依然用艺术方式追寻与审视历史进程、表达思想,其中美学和政治争论的中心常常又是语言跟世界的关系。作家们大都在感悟人类文明智慧的同时,对这一文明本身又抱有矛盾的态度,或加以正面表现,或加以拒斥反省。由于身处不同历史文化语境,他们在叙事视角、审美追求、呈现方式和行文品格上又各有千秋,但都不同程度地积极回应、参与或批判全球化进程,并在对20世纪文学传统的继承中展现人类新的自我与心路历程。作家们通过绘制、窥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8,(10):145-151
卡尔维诺被学界认为是典型的后现代小说家,然而其与后现代主义相似的表现手法及写作模式是以卡尔维诺的深层宇宙观为依托,与后现代主义有着完全不同的思想渊源与路径。贯穿卡尔维诺小说的线索是一个孤独者在茫茫宇宙中追录意义的旅程。在这条追寻之旅中,卡尔维诺始终都没有放弃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他始终都是意义的看护者。他的古典主义态度与后现代主义截然不同。不仅如此,卡尔维诺的小说有很大一部分是不能纳入到后现代小说范畴中去解读的。  相似文献   
9.
近十年来,中国市场经济和消费社会不断发展,衍生出诸多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催生出许多传播迅速而广泛的流行语。这些流行语具有后现代症候,一方面反映社会现实,揭示社会问题,一方面传递民众复杂而矛盾的群体情绪。流行语的广为传布和持续发酵,渲染出民众对现实社会积极和消极并存、悲观与乐观杂糅的态度,进而酝酿出诸多有后现代特征的观念。  相似文献   
10.
刘文良教授《后现代语境下的生态设计艺术》一书,聚焦于当前生态设计面临的诸多困惑,问题意识与对策探求有机统一,宏观把握与微观研究相得益彰,学术性与可读性完美契合,为其健康发展献上了系列应对之策,堪为当前生态设计艺术研究之“风向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