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82篇
  免费   358篇
  国内免费   33篇
管理学   680篇
劳动科学   24篇
民族学   162篇
人才学   113篇
人口学   279篇
丛书文集   1514篇
理论方法论   488篇
综合类   5766篇
社会学   676篇
统计学   17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342篇
  2021年   145篇
  2020年   133篇
  2019年   145篇
  2018年   102篇
  2017年   203篇
  2016年   212篇
  2015年   317篇
  2014年   561篇
  2013年   532篇
  2012年   634篇
  2011年   723篇
  2010年   723篇
  2009年   655篇
  2008年   716篇
  2007年   578篇
  2006年   447篇
  2005年   499篇
  2004年   454篇
  2003年   427篇
  2002年   376篇
  2001年   317篇
  2000年   260篇
  1999年   94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农村题材电影塑造了大量隐喻性的“农民老父亲”形象,以此阐释农村社会关系、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城乡关系。在20世纪80年代,“农民老父亲”群像脱离了智慧老人的文化原型,从革命和建设的先锋英雄转化为有待启蒙的群氓,并通过强化图像叙事、减弱语言叙事的方式,使图像的隐喻性更为突出。“空间中的身体”是该影像的核心,关系到人与环境的各类对比关系,其内涵可以向性别、阶层、个体/集体、公共/私人多个面向展开。苦味肖像、“劳动空间中的身体”和“人际空间中的身体”三类图像是分析的切入点。肖像镜头背离了中国电影传统,呈现出大面积阴影、沉默和隐匿表情的共同特点。“劳动空间中的身体”图像突出身体和劳作空间的关系,强调身体性(暗示劳作),忽视个体主体性的体现。“人际空间中的身体”图像将视觉传统中“父—子”间隐喻性的上下空间关系反转呈现,将父亲们描述为既处于对立立场又缺乏话语权的旁观者,需要被“子一代”启蒙。“空间中的身体”作为符号帮助建立“农民老父亲”的群氓形象,将相关的文化、经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视觉化,参与启蒙叙事,同时,也将“父亲们”塑造成他者化的“沉默的异化的劳动机器”,参与了对城乡界限的意指实践,使之成为银幕上的文化地理学案例。  相似文献   
2.
3.
西安自2013年开始申请自由贸易试验区,2016年8月终于尘埃落定。西安一路走来,饱受非议。本文着重从西安自由贸易试验区与国外自由贸易园区和国内自由贸易区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西安自身条件及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分析,探讨西安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以及中国电视产业的迅猛发展,电视节目模板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日益突出与迫切。加强电视节目模板的知识产权保护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本文尝试在梳理电视节目模板相关概念、保护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比西方国家关于于电视节目模板知识产权保护的判例,总结我国在此方面存在的不足,并从立法建议、市场监管与行业自律三方面提出保护电视节目模板知识产权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6.
7.
电影研究的后理论、后电影等概念,与文学理论使用的后结构、理论之后等,虽都翻译为中文“后”,却有其各自的问题意识与对话对象。在厘清概念的基础上,齐泽克对波德维尔等人后理论的批判,具有转折时代的特定思想意义。在文化研究衰微之时,齐泽克的再符号化与后理论的认知研究,构成了“索卡尔—文本”事件之后人文知识生产的不同理论选择。在当前后电影状态下,文化研究的持续发展与电影哲学的稳步推进,显示着新文科建设过程中人文研究的新契机与挑战。  相似文献   
8.
9.
10.
华夏中国自诞生起就是超大规模共同体,且其凝聚力异乎寻常之强固,又在此后数千年间持续成长,在几乎每个历史时期均为世界上规模最大之政治体共同体。中国此一伟大政治成就不能不溯源于华夏之可普遍的信仰-教化之道。本文溯至源头,发掘《尚书》之《尧典》《舜典》两篇与信仰、教化相关章句之微言大义,以推明圣人所立中国人的信仰体系与中国文明与政治共同体的教化之道,并论证其相对于西方教化体系所具有的更高普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