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篇
社会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实施多年,其公正性屡遭质疑,根本原因在于对该政策的根据缺乏深入而系统的认识。事实上,理性约定和平等原则构成其法律基础,循环累积因果论和帕累托最优为其提供经济学上的理论依据,唯有从这两方面厘清该政策的正当性根据,方可消除种种分歧以及在执行和实施过程中的异化和不合理现象。  相似文献   
2.
技术决定论是伴随对自然和文化的除魅过程逐步建构起来的,至今仍是国内外学界普遍关注的话题。文章首先探讨技术因果论和自由意志问题,由技术的三个方面特性结合自由意志进行分析;其次探讨了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由此证明技术的重要性;最后得出:技术与社会正越来越深刻地缠绕在一起,必须全面地、小心翼翼地看待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3.
残障观是社会对人类身心障碍差异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与特定的社会形态相适应,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变迁.当代中国社会中的残障研究领域极少涉及身心障碍文化观念问题,对于中国传统残障观意涵的认识亦不充足,仅有一些关于其形成演变的讨论,而这些讨论也忽略了中国传统残障观在不同历史时期、文化价值下的真实意涵及演变历程.本文通过对两种有别于"新残障观"的传统残障观的阐述,尝试"还原"中国传统的残障观如何演化成现今公众所认识的样貌,指出我国传统残障观在目前国际主流残疾模式中尚未占据主导地位,而只是这些模式某种程度上的补充或注解.本文认为,历史上对残障观的片面解读和理解过程直接影响了社会对传统残障观的理解,强调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残障观是新时期残障者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残障群体和社会公众需要树立文化自信,在了解本民族文化残障观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残障理念以更新和发展固有的残障观念,完善我国残障者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促进社会融合及相关政策服务输送成效和残障者需求的切实满足.  相似文献   
4.
2015年8月出台的《刑法修正案(九)》加大了对行贿犯罪的处罚力度,我国对行贿犯罪"立法从严""司法从宽"的悖论更加凸显。从立法因果论出发应当严惩行贿犯罪,从司法效果论出发则应宽宥行贿犯罪,解决这一悖论,不应作"非宽即严"的简单取舍,而应"宽严相济",既坚持严惩行贿犯罪的立场,又采取措施走出受贿犯罪难以查处的困境。要从刑事实体法上调整行贿罪的刑罚结构,严密行贿罪法网,同时在刑事程序法中构建腐败犯罪"污点证人豁免"制度。对于反腐败而言,建立健全权力监督和制约体系才是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5.
从决定论到建构论——知识社会学理论发展轨迹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知识社会学从孕育到产生再到发展的演变过程的考察表明,人们对知识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已经形成了多种理论主张,主要有维柯的一体论、孔德的决定论、马克思的因果论、曼海姆的关联论、迪尔凯姆的符合论、韦伯的亲和论、舍勒的互动论、默顿的范式论以及伯格与拉克曼的建构论等,呈现出以一体论为基础,从决定论到互动论再到建构论的发展趋势.建构论既承继了已有的研究传统,又超越了已有认识,对知识与社会的关系获得了较为深刻和全面的理解,认为知识的社会性涵括了知识与社会之间的决定关系与互动关系,充分彰显了知识社会学的魅力与价值.  相似文献   
6.
秦文 《社科纵横》2012,(9):108-111
何炳松是中国近代史上著明的历史学理论家。他的历史哲学包括历史发展动力和历史发展模式两个方面,前者论述了地理影响历史与物质、文化、风俗等影响历史以及需要、动机决定社会演化;后者阐述了他的社会演化史观和因果论。他为新史学的传播与构建做出了相当的贡献,理应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上占一突出席位。  相似文献   
7.
可能情感主要有四种:未命名情感、未体验情感、他物种情感、人造情感。人造情感技术首先要解决情感的数字化问题,这是人工智能工程的难点,难的原因在于电脑无法像人类意识那样追求意义。人工智能是科学,科学是按因果律的思维方式建构起来的,追求确定性,人类意识的时间性本质决定了它按目的论的方式存在,追求可能性,且不能吻合现代科学的证伪原则,因此人类情感不可能被完全数字化。但是人类情感和智能可能被部分数字化,人工情感和人工智能可能在部分方面弥补或超越人类情感或智能。数字技术和人文学科联合才能互动发展,因果论和目的论两种思维方式一道被重视才能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秩序”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 ,“秩序论”是研究包含“规律”在内的种种有序性的理论模式。哲人历来十分关注作用关系和作用过程的有序性。“目的论”、“因果论”和“辩证论”是中西方传统哲学中的三种主要的“秩序论”模式。“目的论”认为 ,外在的或内在的合目的性是作用型秩序的“核心”与“本原”。“因果论”主张 ,因果关系是作用型秩序的“核心结构” ,因果链是决定一切事象生成演变的“本原秩序”。“辩证论”强调 ,矛盾双方的相反相成是作用型秩序的“核心结构” ,辩证规律是一切事象生生不息的本原秩序。目的论和因果论倾向于单向度的作用型秩序论 ,辩证论则建构了双向度的作用型秩序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