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0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35篇
民族学   22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215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306篇
社会学   39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民政府时期,特别是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期及40年代,贵州民族研究勃然兴起,涌现出天量的专著、调查报告、论文集、工具书、文章等成果形式.这一阶段,成为新中国建立前贵州民族研究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  相似文献   
2.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对青岛的接收腐败被称为“全国之冠”,鲁豫区清查团将其列为清查重点。清查工作在青市舆论充分呼应的情况下展开,清查团抱定了“抛弃一切情面”的决心,市民亦积极响应,递交了大量告密函。但清查团惩治贪腐的成绩却与舆论期待相差甚远。青岛地方政治势力的派系斗争和利权冲突异常激烈,不少政客甚至将清查视为打击异己的工具,这都深度干扰了清查工作,背景雄厚的接收“大老虎”却未见落网。清查接收是国民政府在战后整顿社会秩序、挽救民心的重要举措,该工作确对促进地方经济秩序的恢复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清查团查处贪腐不力深刻影响了内战期间民心的走向。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近代中国民族复兴思潮的形成过程。但民族复兴思潮发展到"民族复兴运动",则是1931年以后之事。它率先起于民间,本只是"思潮"的一种强化说法,但这种社会意识氛围却正好为取得执政地位不久的国民党当局所运用。国民党一方面输入传统儒家精神,一方面公开鼓吹独裁救国和对领袖的绝对服从。在多种合力推动下,1930年代中期"民族复兴运动"进入舆论论述高潮。这些论述涉及到"民族复兴运动"的总体阐释,也涉及如何结合各自的行业或从事的事业贡献于"民族复兴运动"。时人迫切希望"运动"能落到"实处",但落实不易,"高潮"成"高调"。  相似文献   
4.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随着政府结构及司法体系的日趋完善,商会商事仲裁制度受到很大影响.从法律规范上看,作为商会商事仲裁职能的重要表现,商事公断处的合法性一直备受争议,直到1936年才明确其法定地位.具体商事纠纷过程中,受限于党政及司法机关职能的扩展,商会的商事仲裁空间及权威一定程度上萎缩,但由于抗战前党政、司法职能扩展囿于一定范围,尤其是社会经济活动仍不得不依赖商会的力量,才能维持执政的稳定.在这种背景下,商会与政府之间呈现出既被控制又被依赖的双重特性.  相似文献   
5.
6.
抗战前后,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急剧发展及西北作为抗战建国根据地地位的确立,国民政府筹划与实施了西北工业建设战略。该战略大力发展矿产及重工业,积极支持轻工业建设,并进一步加强与扩充手工业,以作为轻重工业的有力补充。西北工业战略的实施,不仅支持了长期抗战,促进了西北的开发与建设,而且对西北经济与社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改善与提高了人民的生活,形成了一批新兴工业区,并加快了西北城镇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中华比干学会在林氏祖庙比干庙开设了"林氏名人馆",慎终追远,传承文明。开馆10年来,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0多万人(次),引起了强烈反响。新乡是林姓发祥地,三千多年来,林氏族丁兴旺,遍布海内外,英贤辈出,名垂青史者不乏其人,令世人仰慕。众多杰出人物,其优秀业绩和道德风范,可供后世传承。2005年投资万元,在比干庙开设"林氏名人馆"。首批布展的有太始祖比干、受姓始祖林坚、长山侯林放、晋安郡王林禄、九牧祖林披以及民族英雄林则徐、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工人领袖林祥谦、革命先烈林觉民、开国元勋林伯渠、十大元  相似文献   
8.
二战期间,为避免纳粹的迫害,大量中欧犹太人移居他国。在大多数国家拒不接纳犹太人的情况下,中国对犹太人敞开大门,收容了大量犹太人。面对来华犹太人的增多,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孙科以及云南省主席龙云,建议在西南地区划区域安置犹太人。此外,国民政府还考虑接受犹太人白尔克拉斯的建议,从中欧移植十万犹太人到中国西南地区,史称“白尔克拉斯计划”。碍于中德关系,德国反对安置犹太人,国民政府高层对此意见不一致,而战时中国国内难民问题严重,部分人因狭隘的民族主义对犹太人持有偏见,也反对安置和移植犹太人,导致计划最终被搁置。虽然计划流产,但国民政府对犹太人的关注与处置,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犹太人的同情,是中国援助犹太民族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战时民族利益及国际道义两者间,国民政府最终选择了民族利益,但也没有完全放弃国际道义。  相似文献   
9.
10.
冯翔  喜饶尼玛 《民族学刊》2021,12(6):82-94, 125
五世热振活佛是近代西藏历史上一位倾心内向的活佛,曾为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关系的改善做出过贡献,并戳破了英国人在“西藏问题”上苦心经营的“道德”形象,但热振辞去摄政职务时,国民政府对此的反应却是轻慢的。当1942年“外交局”事件发生后,国民政府在治藏政策方面进行了调整。沈宗濂作为蒋介石属意的官员出任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处长,曾积极投身藏事,改善了西藏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对国民政府的西藏政策发挥了较大影响。但是,20世纪40年代末,西藏地方发生了若干事件,国民政府却无所作为。对此,沈宗濂负有难以推卸的责任。然而在沈宗濂态度转变的背后,更本质的原因则是国民政府的消极治藏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