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11篇
  免费   233篇
  国内免费   24篇
管理学   1785篇
劳动科学   88篇
民族学   97篇
人才学   116篇
人口学   61篇
丛书文集   1761篇
理论方法论   294篇
综合类   3650篇
社会学   1222篇
统计学   29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140篇
  2019年   145篇
  2018年   92篇
  2017年   152篇
  2016年   215篇
  2015年   310篇
  2014年   873篇
  2013年   630篇
  2012年   738篇
  2011年   785篇
  2010年   733篇
  2009年   859篇
  2008年   804篇
  2007年   506篇
  2006年   392篇
  2005年   422篇
  2004年   352篇
  2003年   264篇
  2002年   215篇
  2001年   212篇
  2000年   124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章以2013—2018年中国26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了土地资源错配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规制在土地资源错配和环境污染之间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土地资源错配与环境污染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即土地资源错配会造成环境污染,且环境规制在土地资源错配和环境污染之间具有抑制作用。异质性分析中,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按照土地资源错配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对城市分类,与中度污染组相比,环境规制对重度污染组的土地资源错配和环境污染之间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按照全国资源型城市分类,与成长型城市和衰退型城市组相比,环境规制的抑制作用在成熟型城市和再生型城市组更明显。  相似文献   
2.
基于2018年湖北农户实地调查数据,采用PSM和GPSM法分析土地流转对农业生产成本的影响,结果表明:由PSM估计可得,土地转入比土地未流转更能显著降低农业生产成本0.78个单位,水田转入和旱地转入分别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1.02和0.64个单位;土地转入能分别降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生产成本2.69和0.57个单位,且水田对不同类型作物生产成本的降低幅度最大;由GPSM估计可得,土地转入面积、水田转入面积和旱地转入面积对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存在显著的规模报酬递增效应,即农业生产成本降低的幅度要高于土地流转面积增加的幅度,且水田转入面积的规模报酬递增的效应最大.基于此,政府应完善土地流转市场,加大规模经营扶持力度,构建农业全产业链协作发展机制,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切实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国人民大学2016年17省份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对中央农地确权登记颁证政策的落实情况、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以及土地征收和收益分配等问题进行分析。调查分析表明:(1)土地确权工作得到了农民普遍支持,已初见成效,新证书的内容完整规范;同时,确权程序的规范性有待提高,宣传动员、结果公示和确认签字等环节存在不足,发证率依然较低。(2)土地规模经营和流转已初具规模,农民有流转意愿并有话语权,农民的土地流转满意度较高。(3)目前的征地制度安排缺乏对失地农民补偿的长效机制,农民的征地满意度普遍较低,主要原因在于补偿标准低、担心未来工作和收入来源,以及未征求农民意见等。(4)建议采取针对性措施(如规范确权工作流程并尽快颁证、扶持失地农民完成生计替代、加强基层吏治队伍建设等),进一步增强地权稳定性,提高农民对中央农地制度改革的信心和满意度,促进中央有关政策的有效落实和执行。  相似文献   
4.
土地流转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条件之一,但是,实现土地有序流转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日本近年实施的农地中间管理制度旨在通过建立农地中间管理机构(农地银行)及相应的流转机制和流转补贴制度,促进土地向农业承担主体集中,提高农业用地的利用效率和集约化程度,进而提高农业生产力。通过对该制度的细致总结和效果分析,认为中国的土地流转制度有必要以目标为导向,完善制度设计、细化政策措施、调整农业补贴并注重基层和农民参与。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基于浙黔渝三县(市、区)320份农户调查,在系统阐述农地确权作用机制的基础之上,验证了新一轮农地确权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以往成果不同,研究发现确权并不必然促进农地流转,确权反而会阻碍农地转出;确权对农户的土地转入行为没有明显影响;群组分析表明,确权显著负向影响老年农户的土地转出,但对中青年农户没有影响。因而,要高度重视农地确权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做好分类指导和针对性政策应对。  相似文献   
6.
个人所得税是组织财政收入、调节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税种,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面对着贫富差距的拉大、个人所得税收入占GDP、税收总收入的比重偏低的现状,我国必须对个人所得税进行改革,改革要分步骤推进,目前改革的重点就是要实行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征收模式和提升征管水平。  相似文献   
7.
"动人"是"动地"的基础,农民流动的水平高低决定了土地流转的发展程度。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农民的流动性逐步增强。农民流动经历了由"离土不离乡"就地转移,到"离土又离乡"的异地转移,再到"离土不回乡"农民市民化的发展过程。农民流动从"离土不离乡"到"离土不回乡"的位移转变,为土地流转创设了发展空间,使土地流转由孕育走向成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民流动会愈来愈充分与合理,土地流转将越来越健康有序。  相似文献   
8.
节制土地资本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动员农民投身革命的重要措施。我国古代土地思想、中国近代洪秀全和孙中山的土地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土地理论,是毛泽东节制土地资本思想的主要来源。毛泽东针对井冈山斗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等四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和实际,提出了不同的节制土地资本思想,具有四大特点、两大历史贡献和一个重要现代启示。四大特点是:以建立公有制生产关系为目标,以满足广大农民的渴求为动力,以因时制宜为原则,以百姓利益为根本依归。两大历史贡献是:破解了中国自春秋战国以来土地资本过度集中的难题,土地公有化彻底解决了土地资本分配不公平的问题。重要现代启示是:如何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9.
10.
各地陆续开展的建设用地指标交易试点,既体现了土地指标配置的市场化突破,也因中央政府的风险防控需求、指标交易的法律制度供给不足、地方政府权力的越位及缺位,而面临市场化程度不足和机制扭曲的困境。应当明确指标交易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方向,并警惕盲目扩大市场化引发指标交易制度异化的风险,以坚守底线与风险防范为前提,将指标交易定性为土地开发权转移的本土形态,统筹推进指标交易与"三块地"改革,重构指标交易市场化机制,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