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45篇
  免费   518篇
  国内免费   80篇
管理学   1476篇
劳动科学   101篇
民族学   441篇
人才学   322篇
人口学   47篇
丛书文集   4642篇
理论方法论   769篇
综合类   9151篇
社会学   798篇
统计学   29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32篇
  2022年   185篇
  2021年   235篇
  2020年   357篇
  2019年   398篇
  2018年   179篇
  2017年   333篇
  2016年   391篇
  2015年   654篇
  2014年   1217篇
  2013年   1017篇
  2012年   1056篇
  2011年   1246篇
  2010年   1127篇
  2009年   1231篇
  2008年   1566篇
  2007年   1187篇
  2006年   948篇
  2005年   871篇
  2004年   730篇
  2003年   667篇
  2002年   597篇
  2001年   530篇
  2000年   428篇
  1999年   211篇
  1998年   125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66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人只能是目的的现代伦理观念,解释《民法典》的民事权利体系应坚持维护法律人格概念的纯洁性。然而,人格利益和财产利益经常相伴而生,同时存在于一个交易的场合,在考虑人格与财产区分的观念时,也要承认这种不同利益相互交织的现实。财产权从来都与人格密切相关,即使法人这种为财产关系而设的拟制主体,也是为了实现人的利益需求而设,而只有生物人的伦理意义即法律人格才是人格和财产区分的真正依据。市场交易不会以"人-物"对立区分的界限去定义所有可能的交易形式,即使是只能作为权利主体的人,也可能产生许多能够交易的内容,例如人的姓名、肖像等人格符号,即以"物"的观念来看待"人"。同样,物不会真的和"人"脱离,总会以不同的方式和人格联系,从而在交易中表现为不像是单纯的客体,即以"人"的观念来看待"物"。  相似文献   
2.
3.
本研究根据抑郁症患者对健康类自媒体的接触现状,构建了自媒体信息接触对患者认知及就医态度的影响模型。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基于213位抑郁症患者的问卷数据,对比了抑郁症患者与普通人的认知差异,考察了抑郁症患者的“多元无知”现象,并探索了媒体信息对患者人群的影响。研究发现:(1)抑郁症患者与普通人对抑郁症的实际认知之间存在偏差,出现多元无知现象;(2)抑郁症患者感知自媒体存在偏见,进而高估普通人对于抑郁症患者的负面态度,由此强化病耻感;(3)抑郁症患者推测自媒体会对其他抑郁症患者产生负面影响,这种感知也增强了患者自身的病耻感;(4)抑郁症患者的病耻感对其就医态度产生了负向预测效应。本研究的发现有助于从传播效果的理论层面解读抑郁症患者的病耻感和就医意向,对改进健康信息传播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信息社会的本质是能够产生个人信息法律关系,信息流是解构个人信息法律关系的关键,也是个人信息法律关系产生的直接动力.个人信息法律关系的主流构造分别以信息自决、隐私和人格权益为基础,其中,国家利益成为个人信息法律关系构造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三种构造模式分别体现出个人与企业,个人与国家,个人、企业和国家三者之间的利益平衡.由于利益平衡体现出的幸存者偏差效应,个人信息法律关系的构造以主体场域信息自治为中心,具有合理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5.
今天,网络文化与我们息息相关,深刻影响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网络文化在不断更新,网络文化管理的手段和方法也要与时俱进。网络文化管理主体是指政府行政主管部门、互联网企业及其从业人员、网民,理清网络文化管理的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联机制,有助于促进我国网络文化管理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跨学科思潮,当代西方后人类主义日益凸显.尽管其思想来源纷杂,但也形成了一定的研究范式:批判后人类主义与科技后人类主义.两种范式并不是界限清晰、完全独立的研究路径,而是相互汇聚融合且形成了当代西方后人类主义的核心议题,主要包括对人的解构、技术人工物的凸显、动物转向、后人类主体和生命政治等的探讨.特别是在新兴生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图景中,后人类主义绝不仅仅是一种幻象,恰恰相反,它提供了一定的思想资源以在技术化生存时代指导如何正确处理人与技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多元共治是市域社会治理的应有之义,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前提和基础。福克斯和米勒的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理论与市域社会治理多元共治不仅具有较高的契合性,而且对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的多元共治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从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理论的视角来看,当前市域社会治理的多元共治仍存在公共能量场发育不完全、话语形式选择偏差和话语的正当性不足等问题。因此,借鉴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理论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推动并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的多元共治,可以从通过赋权赋能构建市域社会治理多元共治的公共能量场、根据政策情境选择好市域社会治理多元共治的话语形式、在互信的基础上坚守话语的正当性等方面进行推进。  相似文献   
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断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场域中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赓续与创新性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集体认同意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进步的力量源泉,亦是实现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从历史逻辑的视角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历史发展链条中逐步生成和敞显的,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是一个连贯的、前后相继的历史进程。就现实逻辑而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关系融洽与和谐,进而提升中华民族整体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的基础和前提,因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通过“认同谱系”(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增强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营造一种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团结氛围。在新时代场域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实现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有利于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推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9.
广场舞象征个体的私人生活正在向公共空间扩展,基于个体需求自发形成具有公共性的组织化形态。在家庭核心化与个体崛起的背景下,广场舞对个体而言既是一种健身运动,进行身体展示与个体审美追求,个体也渴望在广场空间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实现为自己而活的身份追求。作为具有公共属性的广场舞并没有形成紧密封闭的公共生活,在团体内部出现了“抱团”与“找朋友”的双重公共生活,前者体现了群体内部的圈层互动,后者呈现了个体希望通过主体间的互动建构群体归属感。总体而言,广场舞刻画出一个松散而开放的公共社群生活,凸显了私人生活的公共转向,实现了个体私人生活与公共空间的有效联结。  相似文献   
10.
工商资本下乡成立的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成功嵌入乡土社会。对于政府、小农户、企业三者至关重要。该文以嵌入性发展分析框架作为理论基础,结合兵团农业龙头企业成功嵌入的典型案例,从认知、文化、结构、政治、关系五个维度分析下乡资本融入乡土社会的嵌入路径和嵌入机理。分析表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嵌入乡土社会的过程中需要具有责任意识,积极营造同当地的社会关联,与小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融入当地的政策环境和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