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9篇
社会学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之际在华天主教传教士出版了一批数量可观的中文书籍。天主教会为对这种出版活动进行管理,引入了欧洲的书籍检查制度,并根据中国传教区的实际情况加以适当变通。进行预防性的版前审查和发放印刷许可几乎构成了教会出版管理活动的全部,前期的管理由设在印度果阿的教会法庭执行,后期的管理则由在华传教的修会执行,措施逐渐走向现实可行。  相似文献   
2.
梵二会议以来,罗马天主教会(梵蒂冈)重回国际社会,在国际事务中时常发挥显著作用.作为唯一具备国际法人地位的宗教跨国行为体,罗马天主教会在国际关系理论上对威斯特伐利亚型国家主权模式形成了挑战.本文通过辨析其在联合国的国际地位,探讨梵蒂冈在国际外交中应被定位于一个主权国家,还是定位于一个宗教跨国行为体的问题.梵蒂冈兼具主权国家政治实体和制度化的集权型宗教跨国行为体的双重身份,而正是这种有意的“模棱两可”使它比非国家跨国行为体具有更大的外交参与优势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3.
因罗马帝国后期的内乱、日耳曼人大迁徙带来的长期战乱,致使西欧进入中世纪出现了土地荒芜、技术落后、经济发展长期停滞的局面,是天主教会组织带头进行农业垦殖、传播生产技术、建设公共设施,促进了经济的复兴。  相似文献   
4.
托马斯·莫尔反对新教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论述了英国著名的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反对新教的原因。作为一个基督教人文主义者和虔诚的天主教徒,莫尔的宗教观念是正统的。他不主张彻底推翻和重建教会,而是主张与罗马教廷保持一致,在天主教内部以理性为指导进行自我革新,达到消除腐败的目的,从而维护现存社会秩序的稳定;同时,莫尔对路德的作品了解不多,又受文艺复兴时期学术气氛的影响,互不宽容。因此他对路德新教和英王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都持反对意见。  相似文献   
5.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以和为贵。人们共同追求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顺、世界的和平、与大自然的和好,和是中国人的生活、精神信念和行为准则。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世界是人类美好的愿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其中也包括我国广大宗教界人士的积极参与。我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信教群众达一亿之多,宗教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重要的社会影响。广大信教群众与全国人民一样,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  相似文献   
6.
宗教组织是公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民主化转型过程中发挥何种角色,取决于它能否具有推翻专制统治的政治意愿与相对于独裁政权的政治优势。自16世纪传入菲律宾以来,天主教成为该国民众最为重要的宗教信仰,天主教会亦成为动员民众表达政治意愿的社会组织,并在1986年2月的“人民力量革命”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一方面是教会的教义理念与核心利益构成“倒马科斯”的政治意愿所致,另一方面缘于教会在政治合法性与政治力量上形成了相对于独裁政权的政治优势。  相似文献   
7.
最近在欧美各地不断爆出的天主教神职人员性侵犯儿童的丑闻,再一次将天主教会送上风口浪尖。而且,这一次更可能直接影响到了天主教罗马教皇本笃十六世的名誉和威信。3月20日,教皇发表公开信,向此前在爱尔兰发生的神职人员对儿童性侵犯案  相似文献   
8.
西方文化转型的历程:信仰与理性关系的辩证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林 《江海学刊》2012,(1):35-41
2011年3~8月间,郭齐勇、温伟耀、赵林三位教授先后就"中西文化的历史源流与主流形态的确立"、"儒学和基督教对中西传统社会的影响"、"中西文化的现代化转型"等主题进行了三轮富于建设性的对谈。在对谈过程中,三位教授通过对中西文化发展演进的历史脉络的梳理,展现了一种宏观和长程的文化大视野。与学术界以往所进行的中西文化对话不同,本次对谈的学术特色主要表现为如下三点:第一,在方法论上,将儒学和基督教这两种主流精神形态放在中西文化的历史背景中进行系统性的考察,运用有机论而非机械论的视角来探溯儒学和基督教的生长、发展和转型历程,从而使中西文化呈现为两个具有不同生长节律和精神特质的生命体。第二,在侧重点上,注重思想学说与社会历史的互动,突破哲学与史学之间的限制,着眼于中西文化发展的大趋势,而不拘泥于片面琐细的概念之争。第三,在价值观上,尽可能保持一种客观中立的态度,避免进行中西文化孰优孰劣的简单判断,以一种批判和自我批判的精神来反思两种文化不同发展阶段的基本特点。三位教授以博学缜思为根底,完全采取一种现场对谈的方式,挥洒自如地把中西文化的历史演进和精神内涵揭示出来,表现出一种大气磅礴的思想力度。本期刊载的这组以"中西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为主题的文章,就是三位教授在第三轮对谈中的主题发言,他们在一种文化大视野的宏观框架中,深刻地反思了中西文化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艰难际遇和辩证历程。  相似文献   
9.
海因里希·伯尔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和介入政治的作家,他推崇耶稣的登山宝训,提倡原始基督教的博爱精神,他从原始基督教的道德观和人道主义思想出发,抨击了天主教会的教权主义、实利主义和机会主义行径,批评德国天主教与追求效益的资本主义社会保持一致,指出天主教已蜕变为富人和统治者的宗教。  相似文献   
10.
1922年,罗马教会宗座代表刚恒毅来华,落实教廷《夫至大》通谕,并于1924年召开第一届教务会议。此次会议的重点是培植本地籍神职人员,并将传教事业与西方列强殖民主义脱钩,建立一个正常的和本地化的教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