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420篇
  免费   1057篇
  国内免费   160篇
管理学   1299篇
劳动科学   151篇
民族学   722篇
人才学   525篇
人口学   273篇
丛书文集   8956篇
理论方法论   1781篇
综合类   21747篇
社会学   4024篇
统计学   159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300篇
  2022年   553篇
  2021年   428篇
  2020年   587篇
  2019年   489篇
  2018年   290篇
  2017年   598篇
  2016年   724篇
  2015年   1176篇
  2014年   2536篇
  2013年   2258篇
  2012年   2614篇
  2011年   3413篇
  2010年   3422篇
  2009年   2714篇
  2008年   2911篇
  2007年   2443篇
  2006年   2238篇
  2005年   2008篇
  2004年   1816篇
  2003年   1534篇
  2002年   1337篇
  2001年   1062篇
  2000年   904篇
  1999年   392篇
  1998年   231篇
  1997年   200篇
  1996年   124篇
  1995年   85篇
  1994年   66篇
  1993年   62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外儿童文学充满了“动物”色彩,动物文学因其独特的内涵和异质的美学魅力成为了对少年儿童大自然教育和生命教育的特殊题材。通过论述动物文学与儿童文学交错重叠的关系,回顾了儿童动物文学的兴起,并从政治、社会、科技发展等方面分析其发展动力,综述我国儿童动物文学及其翻译研究较为匮乏的现状,挖掘其研究意义,肯定其对儿童成长的积极作用与影响,旨在为我国儿童文学翻译和儿童文学事业发展提供借鉴与新动力。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村题材电影塑造了大量隐喻性的“农民老父亲”形象,以此阐释农村社会关系、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城乡关系。在20世纪80年代,“农民老父亲”群像脱离了智慧老人的文化原型,从革命和建设的先锋英雄转化为有待启蒙的群氓,并通过强化图像叙事、减弱语言叙事的方式,使图像的隐喻性更为突出。“空间中的身体”是该影像的核心,关系到人与环境的各类对比关系,其内涵可以向性别、阶层、个体/集体、公共/私人多个面向展开。苦味肖像、“劳动空间中的身体”和“人际空间中的身体”三类图像是分析的切入点。肖像镜头背离了中国电影传统,呈现出大面积阴影、沉默和隐匿表情的共同特点。“劳动空间中的身体”图像突出身体和劳作空间的关系,强调身体性(暗示劳作),忽视个体主体性的体现。“人际空间中的身体”图像将视觉传统中“父—子”间隐喻性的上下空间关系反转呈现,将父亲们描述为既处于对立立场又缺乏话语权的旁观者,需要被“子一代”启蒙。“空间中的身体”作为符号帮助建立“农民老父亲”的群氓形象,将相关的文化、经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视觉化,参与启蒙叙事,同时,也将“父亲们”塑造成他者化的“沉默的异化的劳动机器”,参与了对城乡界限的意指实践,使之成为银幕上的文化地理学案例。  相似文献   
3.
路易丝·文奇的著作全面地阐述了从奥维德时代到19世纪初那耳客索斯形象的多重意义,重点分析了神话故事的原型意义及相关联的三个母题:影像母题、错觉(或幻觉)母题和认知母题。认为自12世纪该主题即被确立,此后几个世纪里影像和错觉(或幻觉)母题得到强化。那耳客索斯形象是骄傲的傻瓜,他被虚假的快乐和表象所欺骗,而认知母题几乎被忽略。14世纪的新阐释,那耳客索斯则成为善于遗忘的男人; 15世纪则成为关注美的物质形态的男人; 17世纪强调这一形象的情色和感性元素; 18世纪讨论了两种自恋的区别,一种指向自我认知和对人性的认识,另一种是导致贫乏无知。该著还提出了关于"历史"主题的概念,以及关于题材史作为文学研究方法价值的问题。但该著并未揭示"那耳客索斯"母题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5.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南太平洋岛国文学文化逐渐受到国内国外更多关注。目前国内对南太平洋岛国文学整体及各个岛国文学个案研究都不多见,萨摩亚文学研究在整个南太平洋文学研究中相对较多,但是缺少系统性,现有研究仅聚焦于艾伯特·温特等个别作家经典作品的解读。萨摩亚经历了长期的被殖民过程,其西方殖民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矛盾冲突体现在那个时代土著作家作品中,而独立后主体意识的增强和现代化发展必然带来萨摩亚土著文学作品的变化与发展,当代文学作品更多引导读者关注女性独立、家庭暴力和现代化发展中民族文化的传承等当代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6.
7.
8.
南宋张端义的《贵耳集》所长不在真实记录历史,而在生动讲述故事。张端义的谪臣身份,影响了《贵耳集》的叙述立场,书中大量想象和建构宋孝宗朝事,形塑了一个贤明的君主、有为的时代。此外,他喜爱讲述士人的机趣故事和具有奇幻色彩的逸闻轶事,擅长对话描写与细节再现,表现出世俗趣味的一面。张端义的江湖文人身份,也让该书呈现出特殊的文学批评祈向。可以说,《贵耳集》这类笔记足可视作一种特殊的文章体制,其价值不在"补史之阙",而在文本背后蕴藏的文人心态和书写趣味。  相似文献   
9.
三秦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族群多元性和包容共生性。金元时期,契丹人来到秦地,或做官,或从军,或暂住,或定居,为秦地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其中,以耶律楚材家族最为突出。耶律楚材家族在此进行文学交游活动,使用汉语创作了一定数量的诗作,为秦地提供了文献资料,反映出与秦地士人的惺惺相惜,表达了对三秦文化的向往之情和历史兴亡之感,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契丹人在此地的文学创作活动,既反映出中华文化交流交融的情况,也为中华文化的多元包容与灿烂多样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9,(12):68-75
"女乡贤"是指有德行、有声望,热爱乡村并奉献乡村的乡村女性。在历经乡村女性叙事嬗变以及艰难的跨越后,新世纪以来小说中涌现出一批区别于传统乡村女性的"女乡贤"形象,显示出乡村女性叙事的新维度。整体上看,"女乡贤"叙事表现出三种转向:从传统女性到现代女性,从注意私德到注重公德,从家庭空间到乡村公共空间。无论是在文学还是乡村文化层面,"女乡贤"叙事的出现,都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