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3篇
人口学   11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9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质婚是指夫妻双方社会人口特征比较相似的婚姻,是社会阶层固化程度的一个反映。使用2013年"社会发展与社会建设"全国抽样调查数据,考察不同社会群体选择教育同质婚、职业阶层同质婚和户口同质婚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位居教育层级两端的被访者更可能选择教育同质婚;位居职业阶层底端的被访者更可能选择职业阶层同质婚;受教育水平越高的被访者,越可能选择非农户口同质婚;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选择非农户口同质婚。总体而言,婚配模式的选择既体现出了个人偏好与个人理性,同时亦受个人所处社会结构位置的约束。  相似文献   
2.
随着打工经济发展与人口流动,农村婚姻市场形成和自由恋爱逐步兴起,由父母主导的传统“婚配”模式向子女自主选择的“婚恋”模式变迁。在开放的婚姻市场中,对婚姻资源的激烈竞争促使农民的婚姻责任发生了代际重塑,表现为子代在婚姻市场中负责恋爱找对象,父代承担婚姻消费支出。从“子代找得到”与“父代娶得起”两个维度分析农村婚姻缔结过程与光棍形成机制,可建构出农村的三种光棍类型。在紧张的婚姻形势下,为了应对婚姻压力,农民的家庭策略发生了重要变化:传统的小农家计模式难以应对婚姻的竞争性消费,倒逼农民主动进入务工市场;父代通过抬高婚姻支付来增加子代在婚姻市场中的竞争力;农民生育观念随着婚姻压力增大而改变。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婚龄持续推迟和婚龄差扩大的背景下,使用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2014年数据描述了我国人口的初婚年龄模式和初婚年龄匹配模式在不同时期的变动情况,并研究了婚龄和夫妻年龄匹配情况同个体主观福利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与在正常婚配年龄结婚的夫妻相比,早婚对夫妻双方主观幸福感和精神健康均有显著负面影响,晚婚影响则不显著;与正常的初婚年龄匹配模式(夫妻婚龄差范围为-1~4岁)相比,男性大于女性4岁以上会显著降低妻子的主观幸福感、对丈夫的精神健康也有不利影响。本文从生命历程视角下的婚姻成熟度和性别角色理论角度对这一结果进行了初步解释,并讨论了在婚姻模式变迁中该结果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4.
城乡之间的大规模人口流动打破了农村传统通婚圈,农民在开放的婚姻市场中完成婚配。部分地区女性外流,出现婚配性别比结构失衡,形成本地婚姻竞争,并推动彩礼标准提高。婚姻压力是彩礼变动的外部条件,代际责任是彩礼支付的内在基础,彩礼变动是外部婚姻形势变化与家庭伦理共同作用的后果。不同地区婚配性别比结构不同,且代际责任存在差异,造成了不同农村地区的彩礼差异现象。彩礼变动可从婚配性别比结构和代际责任两个维度解释。  相似文献   
5.
崔小璐 《西北人口》2011,(5):58-62,68
在男女性别比居高不下。男性人口远远高于女性人口的当今中国,却出现了高知大龄未婚女性婚恋难问题,这一奇特的社会现象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和热议。本文认为高知大龄未婚女性婚恋问题主要源于“结构性剩余”,在对高知大龄未婚女性婚恋难问题已有的多角度理论研究回顾的基础上.主要从人口与经济的视角对高知大龄未婚女性“结构性剩余”现象的原因进行深入发掘。最后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举措。  相似文献   
6.
挪威民间故事中的精灵故事非常多,其中对精灵的描写很有特色。精灵和人类婚配故事,反映了男权社会的特征。故事中的土地神,和我国民间信仰中的土地神,有不少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7.
吕程 《南方人口》2011,26(6):16-24
通过对现有东西方人口结构与犯罪关系文献的梳理和总结,笔者提出了适合研究性别比偏高亚洲国家的假设框架,以及可婚配男(女)性比例与犯罪率的u型假说。对中国1982—2008年人口年龄一性别结构与犯罪率数据探索性分析显示:反映人口年龄一性别结构的青年男性比例与可婚配男性比例的波动与犯罪率的波动高度一致,未来婚姻市场可婚配男性比例的不断升高将成为影响犯罪的主要人口结构因素。  相似文献   
8.
张玺 《兰州学刊》2010,(6):119-122
有关婚配模式的理论认为,影响人们择偶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婚配双方所拥有的资源量、人们在婚姻市场上讨价还价的能力、是否有利于后代的繁殖以及诸多先赋因素(如地域、种族)等。文章认为,尽管人们在地域上的远近程度制约着人们择偶的范围,但是这种限制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与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而会逐渐减小。文章采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3的调查数据分析发现,配偶之间的户籍配对存在高度相关,但这种相关性由于人们初婚时间的不同而变化;随着初婚时间的推移,配偶双方中都是本地户籍的概率在迅速减小,而配偶双方是异地户籍的概率在明显增加。在当今社会,户籍因素对人们择偶的限制在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涉外结婚数量的不断增多,北京逐渐跻身我国涉外婚姻密集地区之列。基于2004~2011年北京婚姻登记数据的分析表明,北京近年的涉外婚姻依然具有中国早期涉外婚姻所表现出的外嫁婚为主、再婚者比例偏高、外嫁婚夫妇年龄差偏大等特点,但不平衡的状况已经有了很大改善。此外,涉外婚姻者普遍学历较高,"高知组合"占有较大比重。针对离婚数据的分析显示,尽管北京近年的涉外离婚量和离结率均有显著提高,但与国内离婚情况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闪离"现象也并不普遍。总体而言,北京近年的涉外婚姻所展示出的特点和变动趋势是积极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涉外婚姻也将进一步走向理性和平等。  相似文献   
10.
以“媒人”在整个婚配过程中的工作流程,即搜集信息—传递信息—见证婚姻的过程为切入点,考察了豫北农村打工青年的婚配模式及其特征。研究发现,打工青年的婚配模式具有传统的“形式”,即“无媒不婚”的特征,但这种婚配模式却拥有新的“内容”,即它是在男性打工青年遭遇择偶困境的情况下,作为行动主体的农民家庭动员多方面资源做出的策略性反应的结果,其逻辑无关乎个人自主性增减的问题,而在于村庄社会结构变迁与家庭及其成员策略性应对之间的交互影响。由此回应了青年婚姻研究中的“浪漫革命”命题,同时也加深了对中国人家庭性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