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2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6篇
民族学   21篇
丛书文集   346篇
理论方法论   28篇
综合类   282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20世纪清代学术史的研究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前半期 ,梁启超、钱穆等资产阶级史学家在研究中 ,力戒门户之见 ,注重揭示各种学术思潮与流派兴衰的内在因果关系 ,重视汇通中西文化的学术思想及方法论的探讨 ;中后期 ,以侯外庐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和方法 ,清理发掘了清代学术史中丰富的思想文化遗产 ;近二十年来 ,清代学术史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开拓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 ,内容涉及对清代学术史的专题研究 ,也有对清代某个学者的个案研究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学术史处在中国学术史的转型时期 ,这一特殊历史语境决定了其中任何学科的学术探索都必然具有“承继与开新剧烈冲撞”的特征。民间文学的现代研究亦是如此 :一方面 ,推崇和建构民间价值 ,发掘民间文学文本 ,并从多学科角度予以探讨 ;另一方面 ,民间、民间与官方 /权威 /正统等基本理论范畴及其相互关系却一直存疑不清。前者侧重开新 ,后者则更多倾向于承继传统 ,既有价值体系的 ,也有学术方法上的 ,从而出现了严重的本体失落的理论缺失 ,这一学术史现象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3.
东汉末年 ,随着私人讲学盛行及魏、西晋统治中心河洛地区的玄学流行 ,河西五郡及与之毗邻的关陇地区成为汉代章句之学的重镇。但在西晋末年 ,由于外来学者的涌入和外出凉州士人的归来 ,凉州学术逐渐失去其地方特色 ,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五凉学术与西晋有前后承继关系 ,体现出魏晋学术的总体风貌  相似文献   
4.
进化史观的传播,新史学思潮的初步确立,冲击着传统学术史的编纂方式。进入二十世纪后,摆脱由纪传体史书演化而来的学案体学术史束缚,编撰崭新的章节体学术史,成为历史编撰学的重要课题。在建构中国学术史的新体系的历程中,出现了象梁启超著的《论中国学术史变迁之大势》,刘师培的《周末学术史序》,章太炎的《清儒》、《学隐》、《学变》等用新观点、新方法写成的学术史著作,开创了学术史研究的新境界。本文主要对梁启超著的《论中国学术史变迁之大势》做较为系统的分析,兼顾对其他用新观点写出的学术史著作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著名学者陈寅恪(1890~1969)与四川学者林思进、李思纯、徐中舒、缪钺的交往十分重要,是不容忽视的.他们在文化观念、治学方法、研究领域上有较多的一致之处,并且相互影响,是中国现代学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张越 《学术研究》2008,(2):111-115
顾颉刚将古史讨论的文章和信函汇集成册出版,并命名其书为<古吏辨>."辨"与"辩"在当时通用为"辨",<古史辨>之"辨"的意图在于辨别古史真伪,并非是一本简单的辩论文集,其实际涵义即为"辨"."古史辨派"自身的"学派"特征并不十分明显,顾颉刚也从来没有将怀疑作为他疑古学说和疑古辨伪研究的终极目标.设若仅以"怀疑"为特征看待"古史辨派"学人.则这样的"古史辨派"者几乎找不出来."古史辨派"作为一个学术思潮确然存在.但是"古史辨派"在现代学术史上更多的是一种学术现象.如果以通常意义上的"学派"概念冠之,可能并不准确和全面.  相似文献   
7.
钢和泰,可以说是中国学术界熟悉而又陌生,同时又多少有些神秘的名字。谈到钢和泰,人们津津乐道的往往会是他与中国近现代众多学术名流的交谊,还会谈及他如何之博学,学术地位如何之高,出身和经历如何离奇而神秘,不过大多有人云亦云或者感觉上是所知一鳞半爪;偶尔也会论及他在中外学术文化交流中极其重要的桥梁作用,可是也只是泛泛而谈,情感抒发有余而论据论证颇为不足。在男爵诞辰130年即将来临之际,本文根据钢和泰主要著述、来往信函、研究资料等第一手资料,对这位与伯希和、高本汉齐名,曾经先后是国立北京大学梵文教授和哈佛大学中亚语文学教授的神秘男爵的生平作一考述,权当抛砖引玉,希望藉此能够引起学界对这位俄罗斯老人、这位中国人民老朋友的注意,进一步梳理其学术思想,对当今令人眼花缭乱的学术界也许会带来些许反思、些许借鉴、些许怀念!  相似文献   
8.
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2007年6月28日发布的公告,我校学报编辑部主任巴&#183;苏和教授所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蒙古文学学术史》被鉴定为优秀成果。并在(2007年4月至5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验收情况报告》中的“基础研究部分优秀成果介绍”部分里进行重点介绍。认为该成果紧紧抓住蒙古文学史学、经典作家、经典著作、民间文学与史诗研究等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9.
注重敦煌学的学术背景与学术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重新面世已经108年.近百年来,随着藏经洞古代文献、文物的流散而兴起的"世界学术之新潮流"--敦煌学,已成为得到国际学术界普遍承认的"显学".但是,敦煌学是否是一门真正经得起严格科学界定的独立学科,国内学界一直有不同的认识.对此,我曾经在<对敦煌学百年回顾中若干问题的认识>一文中提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弄清该学科的构建与其学术背景、学术渊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陈其泰 《文史哲》2006,(2):126-132
清代乾嘉时期学术考证名家辈出,成果丰硕,治学方法迥异于前代。江藩《汉学师承记》的著成,客观上正符合对此进行适时总结之需要。本书第一次将乾嘉考证学作为学术史的重要的发展作了总结性的考察,梳理出其演进的脉络,评价其意义,此一总结性研究从整个清代而言未有出其右者。此书又一成功之处,是不停留在论述学者的生平行事和著述的主要内容等项,并且着力摹写他们的治学特色和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