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16篇
  免费   429篇
  国内免费   47篇
管理学   2320篇
劳动科学   134篇
民族学   908篇
人才学   568篇
人口学   78篇
丛书文集   2614篇
理论方法论   660篇
综合类   7543篇
社会学   2780篇
统计学   87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222篇
  2022年   185篇
  2021年   308篇
  2020年   355篇
  2019年   330篇
  2018年   137篇
  2017年   352篇
  2016年   530篇
  2015年   669篇
  2014年   1630篇
  2013年   1383篇
  2012年   1588篇
  2011年   1663篇
  2010年   1422篇
  2009年   1592篇
  2008年   1588篇
  2007年   917篇
  2006年   607篇
  2005年   525篇
  2004年   398篇
  2003年   348篇
  2002年   251篇
  2001年   273篇
  2000年   186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8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享经济中存在着一对耐人寻味的张力:一方面,"使用"(借用)从历史上劣于"占有"的地位一跃成为新的社会风尚,这一风尚指向(环境、社会)可持续性的愿景;另一方面,对个体自由选择、自我表达等无限推崇的意识形态穿越过消费主义时代来到分享经济时代,丝毫未受动摇,仿佛一种先在的绝对命令,其不可避免地指向更高的流动性(如更多的旅游机会或更远产地运输而来的食物)、更丰富多样的选项(如提供分享服务的平台应做到可供选择的物品应有尽有)乃至更多的区隔等等。在一个强调个体自由选择、主体性、自我认同的文化氛围中,分享经济就其本质而言可能非但不是反消费主义的,而却恰恰延续了消费主义的逻辑。  相似文献   
2.
校园欺凌行为在对被欺凌者身心造成伤害的同时,也会对欺凌者自身产生不良的影响.欺凌者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常常具有冲动性、模仿性、团伙性等特点.揭示了欺凌者的心理特征.作为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主要场所,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功能,给予欺凌者系统的引导与教育,帮助其建立对学校的认同感,对消除校园欺凌现象十分有效.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关系到我国未来的政治走向及政治稳定。当前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文化自信视野下加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要求我们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明确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方向;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丰富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内容;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落实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实践。  相似文献   
4.
5.
学校的档案管理人员通常担负着档案的看管、更新、维护、借调管理等工作,虽然日常工作内容较多,也比较繁复,而且很多工作对于组织的健康运转,对于部门的价值输出都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从管理的角度来看,最难管理的往往是人的心理,因为心理并无规律可循,看不见摸不着,同时心理又对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有怎样的职业道德,就会在工作中形成怎样的工作心理,为此,需要加强学校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来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个人价值输出。  相似文献   
6.
自我认同,作为外语学习的社会心理因素之一,对英语学习的成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调查问卷作为研究工具,并辅以访谈,对247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自我认同总体情况、年级差异和性别差异进行研究。研究发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自我认同比较明显,正向自信变化最为突出;随着年级升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生产性变化呈逐渐下降趋势,男生在学习英语后零变化的均值明显高于女生。  相似文献   
7.
会计档案是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专业材料,它是记录学校和反映经济业务的重要史料和证据。  相似文献   
8.
9.
10.
吴茜 《创新》2019,13(3):57-65
后真相时代的认同主要发生于网络空间,是社会结构性转型的冲突表征。个体脱离整体性社会,如陌生人、异乡客般游荡在互联网空间中,表面上个体通过网络事件以情绪宣泄对结构性权力宰制的不满,实则是为个体身份的存在、个体的主体性意义寻找合理的空间。后真相时代的网络空间认同生产机制主要以观点、事件的象征叙事与符号表征传递情感,并通过在场网络空间与缺场网络空间中集体组织的权力制度、互动规则、惩罚机制等内化认同。后真相时代的认同往往以抵抗性认同为主,以情感性而非制度性群体组织为认同的主要内化路径。由于身份的多元性,个体认同具有流动性、情绪性、多元性等特点,解构了现实社会的制度性认同,使得个体间、个体与群体间疏离且不信任,从而引起认同的异化。面对后真相时代社会认同的异化,需要社会整合与社会规制的双重路径,为个体寻找多元认同的制度出口及精神的情感归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