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8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70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演讲语篇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语篇,兼具口语语篇和书面语篇的双重特征。提问-回答模式是这类语篇中一种常见而又特殊的语言现象,其特点表现为提问和回答两部分都由演讲人一人给出。对话性是提问-回答模式在演讲语篇中赖以存在的哲学理据,该模式可以直接体现演讲语篇的对话性。注意是完成信息处理过程的重要心理条件,它对信息具有选择性。人本能地对问句具有好奇心,因而与其他表达方式相比,提问—回答模式更易被听众的注意选择,这是其存在的心理学理据。  相似文献   
2.
对话性是话语或语篇中存在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声音.它们形成同意和反对、肯定和补充、提问和回答等关系。学术语篇中不仅包含了作者,而且体现了作者之外其他人的声音。英语学术语篇的对话性可以通过间接转述、直接引用、评注词语、名物化、修辞和其它语法手段表达出来。以对话性作为一种阅读指导思想,语篇将得到更加全面而透彻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的《野草》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文本。很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探索,但依然有许多问题待进一步研究。《秋夜》是《野草》的第一篇,对我们从诗学和思想内涵的角度理解《野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秋夜》是鲁迅审美创造活动的呈现,它是作者心物交融的产物。"心""物"之间呈现出动态互动关系,它表现出一个有规律性的交替变化,这构成了审美活动的内在节奏。这一节奏由三个节拍构成,每个节拍构成如下:物→心→物→心→物。就其思想内涵而言,是鲁迅对未来想象的消极乃至绝望;整个诗篇在形式上具有明显的对话性和复调性。  相似文献   
4.
语篇对话视角的介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评价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在人际意义研究上的新突破,它关注用于协商社会关系的语言资源和态度表达。通过对语篇对话性的介入分析,考察介入系统的操作过程以及语言为之提供的资源潜势,可以看到,作者通过充分运用介入策略,可增强对读者的人际操控,实现交际双方的有效互动。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杜甫诗歌在英美世界的传播与接受越来越引起关注。通过统计近十年国内中文期刊(包括会议论文集)涉及到杜诗在英美世界的传播与接受类文章,从翻译对话性角度出发,对杜甫诗歌进行回顾和评价,并对杜诗学未来的发展和具体实践进行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6.
孙秀丽 《学术交流》2008,(2):156-158
作者与主人公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巴赫金复调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传统单纯强调作者权威性的叙事理论不同,巴赫金否认作者的绝对权力,认为在复调小说中,主人公通过对话拥有与作者平等的地位.主人公作为独立主体向读者展示自己的思想和意识.巴赫金这一观点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他在哲学上持外位性观点,强调人在时间上、空间上以及价值上所具有的局限性;在小说理论上他提倡的杂语性和对话性并借此反对作者专制话语权.这两方面共同决定了巴赫金反传统的作者与主人公关系思想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传奇》的现代性和对话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爱玲作品常被误读为古典式叙述,但通过对其小说集<传奇>的叙述视角、叙述话语模式和非叙事性话语的分析,可以显示出其艺术表现的现代性.很少有作家像张爱玲那样有着极强的读者意识.她作品中的对话性不仅表现于作品本身,还表现于她与其特定的读者(上海人)之间.  相似文献   
8.
会议报道几经改革,但传播效果仍不尽人意。抛开新闻体制等宏观方面的阻碍不谈,对话精神的缺失可以看作是会议报道最大的瓶颈。本文从会议报道的现状出发,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分析了会议报道的缺陷,并提出了一些立足对话精神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当前的“女性诗歌”话语建构在定义、边界、研究方法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灰色区域”和“盲区”。在当代中国文学的框架内 ,笔者利用文本和互文分析考察“女性诗歌”与其他文本和其他话语之间的对话性 ,目的在于以批评的眼光解读贴在“女性诗歌”上的种种标签 ,认真探讨其形式和审美意义 ,重构群体话语和个体诗学的互动关系 ,考察“女性诗歌”话语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0.
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对中国古典小说《禅真逸史》进行探索性研究,通过与陀思妥耶夫的复调小说对话性的特性的对比,对《禅真逸试》是否具有对话性进行阐述,并探求其发生发展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