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02篇
  免费   294篇
  国内免费   47篇
管理学   243篇
劳动科学   9篇
民族学   184篇
人才学   104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2767篇
理论方法论   345篇
综合类   5607篇
社会学   470篇
统计学   1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8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118篇
  2020年   159篇
  2019年   161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164篇
  2016年   185篇
  2015年   293篇
  2014年   549篇
  2013年   484篇
  2012年   624篇
  2011年   691篇
  2010年   668篇
  2009年   631篇
  2008年   746篇
  2007年   658篇
  2006年   563篇
  2005年   516篇
  2004年   493篇
  2003年   374篇
  2002年   420篇
  2001年   306篇
  2000年   228篇
  1999年   132篇
  1998年   85篇
  1997年   78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8,(9):31-37
道教是一种非常美学化的宗教,道教信仰的本质特征决定了道教审美的独特内涵。随着"道"的宗教化过程的不断丰富与发展,中国道教的基本信仰与宗教关怀表现出"终极关怀"和"现实关怀"的双重进路,道教的美学思想也相应地兼具超验与经验两个维度。以形上本源之"道美"、澹然无极之"真美"、境智双绝之"玄美"为代表的超验之美和以自由逍遥之"仙美"、长生久视之"寿美"、享乐太平之"生美"为代表的经验之美,是道教美学思想发展与演进的两大宗趣,绝对的精神超越与此岸的生命体验是道教审美活动难以割舍的两种旨归。  相似文献   
2.
“人是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载体。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汫。近年来,越来越多外国留学生来到中国逐梦、圆梦,在寻常生活中,与中国百姓共享开放带来的获得感。  相似文献   
3.
4.
中国电影作为一种载体,理应承载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践行,表达和传递中国精神的功能。而中国新主流大片无疑是最能传输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构建和传递中国精神的一个渠道,也是观众最容易吸收和接受的一种方式。中国新主流大片对"中国精神"的诠释又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对民族精神的诠释、军事动作电影对时代精神的彰显。而泛情化策略、电影工业美学的表意机制与鲜肉美学则是中国精神在中国新主流大片中得到有效阐释与传达的主要手段,实现了此类影片观赏、接受和传播效果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5.
6.
琴歌,是将琴曲倚声填词或依字行腔配曲、合歌而咏的一种传统音乐艺术形式,是古琴演奏艺术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唐代琴歌的美学特点是建立在唐诗美学基础之上,整体上与唐诗的审美特征相一致。其演唱遵循了诗歌语言节奏及各地乡音自身的平仄规律和发音特点,形成了特有的句逗式节拍和板眼式节拍。古琴琴歌能反映悠久、显著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点,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之一,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黄洋 《人民周刊》2021,(7):86-87
20世纪30年代,伴随着中国近现代革命风起云涌,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结束,木刻版画作为新兴艺术媒介的突出代表,不仅贯穿了整个战争时期,起到支援抗战、提振民族精神的作用,同时还以强悍的美学语言,成为当时极具号召、鼓舞与宣传作用的坚强战斗堡垒。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新兴木刻开始朝着更加贴近大众审美的方向发展,无论从画面叙事还是形象塑造,都强调一种现实主义的朴素表达,体现了解放区的文艺政策感召下充满朝气的美学转型。  相似文献   
8.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研究马克思思想不可忽视的文本。在其中,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康德、席勒、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基础上,阐述了其独特的实践美学思想。马克思的实践美学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美感的发生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象"的双向建构过程;第二,劳动创造美,美根源于社会实践;第三,美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第四,美的规律是实现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马克思的实践美学思想不仅影响着后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而且对中国实践美学也有十分深刻的影响。因此,探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美学意义匪浅。  相似文献   
9.
"无"是《庄子》思想的主题,"无"之美是《庄子》美学的核心。《庄子》的"无"既不是空无,也不是虚无,而是蕴含了五层含义:一是与"有"共在的"无";二是"有"之"无",这是对自然之"有"的超越;三是作为否定的"无",即对人为之"有"的否定;如果说前三种"无"构成了"物"之"无"的内涵的话,那么,第四种"无"则是形而上的"道"之"无",它是万物的原初本性,也是前三种"无"存在的基底;第五种"无"是"无无",与其说它是"道"之"无"的否定,毋宁说它是真正的"道"之"无",它要否定任何将"无"变成"有"的企图。《庄子》之"无"的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显现了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内在逻辑理路。因此,对于中国美学而言,审美既不能见物不见人(道),也不能见"有"不见"无"。  相似文献   
10.
新古典主义美学,是在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过程中,主张在现代条件下依据和发扬中国美学传统,吸收西方现代美学思想,重建中国美学的思潮。其宗旨是回归和发扬中国美学传统,重建现代中国美学。新古典主义美学的基本思想包括主体间性美学思想、情感论的美学思想、直觉论的美学思想、人生论的美学思想等几个方面,而以王国维、方东美、宗白华以及李泽厚后期的美学思想为代表。新古典主义美学是中国美学现代化进程中发生的一种思潮,也是对西方美学进入中国并且取得主导地位的一种非顺应性的回应。这种思想和实践,具有一定的历史依据和学术价值,但其目前也存在着理论建设方面的不足之处,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