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约瑟夫·海勒和库尔特·冯内古特同为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家,二人在人生经历、创作题材、人物塑造和艺术特色方面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两位作家都在二战中饱受战争创伤,战后又不约而同地在作品《第二十二条军规》和《五号屠场》中塑造了同样受到战争摧残的主人公约塞连和毕利·皮尔格里姆。通过回忆,约塞连和毕利平复了创伤,两位作家也通过写作走出了阴霾,为自己的人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2.
《冠军早餐》是美国小说家库尔特·冯内古特很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后现代主义元小说式的拼贴手法。通过玩弄拼贴这一语言游戏,旨在描写的混乱复杂的世界,揭示现实世界存在的问题,提醒人们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并希望通过共同努力来建造一个和谐美好的家园。  相似文献   
3.
徐文培  李增 《学术交流》2012,(3):148-151
"侵入式"叙事手法和"自传"成分为《五号屠场》注入了一定的真实性,主人公因罹患时间痉挛症而具有超越时空的能力,在地球和外星之间进行的时间旅行赋予小说文本极大的虚幻色彩。虚幻和现实的交错展现为小说构筑了多维度和开放式的叙事结构。现实性和虚幻性为小说分别搭建的外围框架和内部结构为小说增加了叙事维度,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主题。  相似文献   
4.
《五号屠场》以库尔特·冯内古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战、被俘,并经历德累斯顿大轰炸的历史为蓝本写成。小说所采用的创伤叙事模式凸显了被俘经历对个体创伤性心理构成的影响。冯内古特凭借对记忆、死亡与时间等主题的思考,来再现并反思创伤性存在状态。  相似文献   
5.
冯内古特在小说中描写了两种战争:二战、美国内战和越南战争这种敌我双方武装暴力的军事行动以及和平时期的革命和暴动。人类的好战本性和杀戮行为贯穿于作家的多个小说文本中,使相互指涉和联系的战争和反战主题构成了冯内古特多部小说的一种文本间性。  相似文献   
6.
虚构的另一种意义——重新解读冯内古特的《猫的摇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小说《猫的摇篮》为契入点 ,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 ,结合后现代小说理论 ,深入探讨了美国当代作家冯内古特对于虚构的独特理解。文章首先指出 ,作家通过考察虚构相当于真实的意义 ,有效解构了谎言和真实两元对立 ;在此基础上 ,揭示作家所倡导的理想的虚构模式 ,即一种具有自省意识虚构 ,它融合人类与生俱来的游戏精神 ,在想像力和创造力的游戏里 ,确立生活的含义 ,界定个人创造者的身份  相似文献   
7.
库尔特·冯内格特在大学理工科接受教育并在高科技公司从业的经历赋予他独具一格的敏锐洞察力,使他能够意识到并揭示出机械对人类生存条件的威胁。在他的第一部小说《自动钢琴》中,他借鉴了电气自动化领域的分层控制结构设计。一方面,冯内格特运用以来访的国宾布拉德普尔国王为中心的系统表层配置,揭示了机器主导的社会对劳动人民的奴役。另一方面,他采用围绕小说主人公保罗·普罗透斯博士的底层设置,揭示了该社会对精英的监禁及其为了把这种奴役和监禁强加给公众而施行的诡谲手法。小说对工业文明的否定对于新型生态文明意识的形成起到了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8.
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在其文本《五号屠场》中,通过描述战争的疯狂屠杀、主人公比利的时空穿梭和比利周围的各色人等本性的尽情释放,体现了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中的广场理论、加冕与脱冕、矛盾之美和亵渎圣物等方面。这种狂欢化叙事风格与后现代主义精神相契合,揭示了人类社会荒诞性和非理性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美国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五号屠场》中有四个层面的意识形态幻象,作家试图找到穿越意识形态幻象的裂缝,解构内化于主体的意识形态幻象,虽然在这些幻象之后并没有一个终极真实,甚至是一无所有,但是穿越这一行为本身为作家带来了新的生活希望,帮助小说主人公毕利克服战争创伤带来的主体毁灭,关于德累斯顿轰炸的历史被重新书写,并促使小说的艺术从传统现实主义的樊篱桎梏中解放.  相似文献   
10.
库尔特.冯内古特是美国后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一位极具时代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在散文集《没有国家的人》中,冯内古特再次以公众代言人的姿态评价了美国社会的现状,批判了社会的弊端,表达了对人类未来社会前景的担忧,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现实关怀,是对黑色幽默文学的继承和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