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8篇
  免费   15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2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206篇
人才学   3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62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572篇
社会学   29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四川省凉山州B县彝族HIV/AIDS感染女性①抗病毒治疗的具体实践为脉络,探讨作为医学技术的抗病毒治疗在凉山州彝族地方社会中的现实遭遇。凉山州彝族HIV/AIDS感染女性在医学话语规训的服药持续性与实际服药的间歇性和阶段性之间看似个体行为选择的矛盾,实则反映出国际医疗技术要求的同质性与地方治疗实践的异质性之间的张力,由此凸显文化与社会因素在艾滋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为理解如何提升民族地区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从而为有效提高当地妇女的健康水平提供了思考与解读的逻辑。  相似文献   
2.
凉山彝族毕摩宗教仪式除了独特的宗教和文化特性外,还具有其他传统教育类型无可替代的教育内涵和功 能。凉山彝族人正是通过这种集体性的参与,深受演绎场域的熏陶,保存和丰富着村落的集体记忆,增强了社会成员之间的凝 聚力,同时也承继了彝族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3.
石一婷  马尚林 《民族学刊》2020,11(5):19-25, 131-132
目前,在凉山彝区,外出务工是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许多家庭通过外出务工脱贫致富。在当地无力承担和消化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外出务工的现象将长期存在,正确认识彝区劳动力转移的合理性非常必要。为此笔者对四川凉山的冕宁、盐源等地彝区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村寨通过田野调查方式,了解当地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和现状,掌握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提出解决思路和具体措施。应该建立劳动力转移的社会支持系统,继续不懈地积极推进劳动力转移工作。继续加大各级职业技术教育,增强劳动力转移的市场竞争力。加强法制教育,促进用人机构和彝族群众增强法制意识,依法促进彝族务工者的城市融入。进一步强化乡镇劳务开发工作体系建设,加强跨区域合作,倡导有序输出,规范对劳务经纪人的管理,强化劳务培训质量,提高彝族务工人员素质,保护彝族务工人员的合法益。  相似文献   
4.
彝族传统文化中"团结"观念的产生与流传有其独有的历史文化渊源。彝族人民自古以来对"团结"观念的认识与推崇,涉及个体家庭、家支姻亲、邻里村落以及民族国家等各个层面。当前,加强团结互助价值观的现代性调整与适应,对整个彝族地区的建设和发展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巴莫曲布嫫在民俗研究方面成绩颇丰,同时也极具诗人影响。她的民族志写作充满民族情感,诗歌创作呈现复杂的女性意识。巴莫曲布嫫的少数民族诗歌创作与彝族的地域、文化以及民族情感密切相关。她的民族志审美、文化"深描"及诗性道说,"复合"地呈现出当代少数民族女性诗人在文化书写上的异质性追求与探索精神,也进一步确认出少数民族诗歌创作作为一种民族志写作所具有的诗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刘琳  郎维伟 《民族学刊》2020,11(3):98-107, 143-144
历史上川滇黔交界区域苗、彝、回、汉等民族之间不通婚的情况在方志中有所记载,现当代的一些调查资料也反映出这一事实。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族际交往日益频繁,当地各民族之间逐渐开始通婚,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族际通婚现象日益普遍,数量比例呈增长趋势,通婚半径也不断扩大。当地苗族、彝族、回族的族际通婚对象以汉族为主,且存在着民族、地区、性别等差异。从“族内婚”到大规模的“族际婚”,民族政策、外部环境、文化趋同等客观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民族心理这一主观因素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彝族地区的初中生在历史学习上存在障碍,具体表现为知识认知障碍、文化情感障碍、学习反应障碍、学习环境障碍。这 些障碍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该地区的语言文字自成体系、历史发展脉络独特、教师资源有所欠缺、学习环境不够良好。进一步而 言,就是该地区的民族区域性和经济发展滞后性导致了初中生历史学习的障碍。而通过加大汉语教学力度、引进民族文化资 源、健全教师教育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措施,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改善并最终克服学习障碍,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当地历史 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交易活动中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商品交易“习惯法”,这些规则的产生经历了从偶然的以物易物 到集市、集会贸易的发展过程。彝区的商品交易可以分为援助式交换、访问式交换、传讯式交换三类,其适用的情形和对应的 规则各有特点。彝汉之间开展族际交易,则以“惹求”制、“投保”制最具特色。近代以来的鸦片贸易,是彝族奴隶社会规模最 大、最典型的商品贸易,它虽扩大了商品交换的规模,刺激了经济的发展,但也导致了彝区社会畸变。  相似文献   
9.
文化并置是近年来少数民族传统文学研究的一条重要理路,通过将不同的文化传统或价值体系并列在一起,在比较中发现事物以往未曾被发现的文化特征或价值,旨在形成新的、全面的认识。本文以此为切入点,着力探讨彝族经籍文学研究中尚未被详细解读过的五言体例的优势和意义,发现五言体例的优势在于可以良好满足描述客观世界和主观经验的语法和语义要求,尤其适合于有群众性、叙事性特征的彝族经籍文学;五言体例的意义在于其本身的体制化以及对彝族经籍文学经典化的促成作用。这样的解读体现出基于文学本体和文化对比研究的努力,有望将彝族传统文学研究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10.
罗曲  高翔 《民族学刊》2019,10(1):88-94, 126-128
在贵州彝区的毕摩文献里,有一部反映孝文化的文本《赛特阿育》,与流传于汉区的董永行孝相关文献有密切关系。从情节内容看,《赛特阿育》是对董永行孝相关文本的彝文翻译改写,将其与董永变文、宝卷中的相关文本加以比较研究发现,《天仙配宝卷》应是《赛特阿育》的文本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