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62篇
  免费   402篇
  国内免费   77篇
管理学   991篇
劳动科学   47篇
民族学   302篇
人才学   176篇
人口学   18篇
丛书文集   3291篇
理论方法论   541篇
综合类   6906篇
社会学   1000篇
统计学   6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16篇
  2022年   147篇
  2021年   194篇
  2020年   307篇
  2019年   269篇
  2018年   137篇
  2017年   236篇
  2016年   294篇
  2015年   460篇
  2014年   949篇
  2013年   792篇
  2012年   990篇
  2011年   1012篇
  2010年   945篇
  2009年   923篇
  2008年   1090篇
  2007年   854篇
  2006年   640篇
  2005年   586篇
  2004年   508篇
  2003年   421篇
  2002年   385篇
  2001年   344篇
  2000年   272篇
  1999年   134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媒体语境下话语传播呈现出主体的权威性与草根性共生、内容的系统化与碎片化并存、方式的融合性与裂变性同行等特点,这些特点将在不同程度上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这主要表现为:异质话语的强势渗透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主导力;舆论事件的庞杂叙事淡化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力;网络乱象的监管缺位分化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公信力。需要严把价值导向,夯实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思想基础;做强主流舆论,壮大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宣传版图;推动技术赋能,净化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
江南名山是中国名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象的开发和利用为古代文人和知识分子所主导,是当前完善名山风景建设的关键因素,而诗词文本则是江南名山形象构建的见证。本文以江南名山茅山为研究案例,结合元代刘大彬所著《茅山志·金薤篇》中记载的茅山相关诗词及网络搜集的补充诗词为文本材料,运用扎根理论对文本内容进行三级编码,归纳形成包括山地、生物、天象、气象资源等在内的十五个初始范畴和自然资源、文化特征、审美活动、行为互动、建筑设施五个主范畴,进而利用文本分析软件ROST CM6进行词频分析、社会网络与语义网络分析、情感意象分析。分析发现诗词文本中自然资源构成了茅山风景区核心景观资源。情感意象分析发现,中性情感比重最大,"归隐"频次最高,反映出诗人普遍以茅山寄托隐居志向,积极情感多表达诗人对自然资源的由衷喜爱。最后构建江南名山形象塑造过程的模型,认为永嘉之乱后江南名山得到了发展,优越的自然条件作为风景要素,是形象认知的起点和自然供给力。宗教文化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山岳诗文的创作,二者构成重要的文化供给力。隐居和游观活动的兴盛则是江南名山文化吸引力的重要体现。总结得出了茅山江南名山形象,为后续江南名山形象认知的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题材电影塑造了大量隐喻性的“农民老父亲”形象,以此阐释农村社会关系、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城乡关系。在20世纪80年代,“农民老父亲”群像脱离了智慧老人的文化原型,从革命和建设的先锋英雄转化为有待启蒙的群氓,并通过强化图像叙事、减弱语言叙事的方式,使图像的隐喻性更为突出。“空间中的身体”是该影像的核心,关系到人与环境的各类对比关系,其内涵可以向性别、阶层、个体/集体、公共/私人多个面向展开。苦味肖像、“劳动空间中的身体”和“人际空间中的身体”三类图像是分析的切入点。肖像镜头背离了中国电影传统,呈现出大面积阴影、沉默和隐匿表情的共同特点。“劳动空间中的身体”图像突出身体和劳作空间的关系,强调身体性(暗示劳作),忽视个体主体性的体现。“人际空间中的身体”图像将视觉传统中“父—子”间隐喻性的上下空间关系反转呈现,将父亲们描述为既处于对立立场又缺乏话语权的旁观者,需要被“子一代”启蒙。“空间中的身体”作为符号帮助建立“农民老父亲”的群氓形象,将相关的文化、经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视觉化,参与启蒙叙事,同时,也将“父亲们”塑造成他者化的“沉默的异化的劳动机器”,参与了对城乡界限的意指实践,使之成为银幕上的文化地理学案例。  相似文献   
4.
注视障碍被认为是自闭症人群社交障碍的主要表现之一。现有自闭症人群的注视研究大多采用对比研究方法,关注该人群在实验语境下使用注视这一单一模态时存在的异常特征。多模态互动视角下的注视研究以社会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会话分析为方法论,通过解析注视与表情、肢体动作和会话三类模态聚合,分析自闭症人群在自然互动情景中注视行为的特征与交际意图。研究发现自闭症人群在互动沟通中能够使用注视、语言、表情等多模态方式参与互动,顺应当下互动情景,实现互动意图并达到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5.
我国政府从迈向数字化之际,数字技术运用就远远走在规则之前,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通过规划、意见、工作方案等规范性文件对各级政府、各行政部门提出数字建设要求,以内部行政的进路方式不断推进。但是,政府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流程再造”“模式优化”及重塑权力运行方式,而更多的是带来对既有规则的冲击。有必要通过区分内部行政与外部行政、重新界定权力与责任、跟进调适有关法律规则的方式,分别探寻数字政府法治化构建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6.
要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内在规律,就必须要寻求到这一理论活动的逻辑主线。从实践视角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主线就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从理论层面上看,中国现代性建构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因此,现代性建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视角。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提供了不同的现代化方案。革命时期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一种革命式的现代化方案。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了传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方案。改革开放以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逐渐构建出超越传统社会主义现代性和西方现代性的中国特色现代性。作为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现代性构建还在生成中。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迫切主题就是着眼于中国道路,从各个维度尤其是价值维度,建构独特的现代性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9,(2):51-54
本研究将主成分分析法引入到对残疾人教育与就业保障制度的研究中,在界定残疾人教育与就业保障基本问题之基础上,构建一套科学的残疾人教育与就业保障制度绩效的评估体系,从定量分析角度,深入剖析我国的残疾人教育与就业保障制度的绩效。在教育保障方面,以特殊教育学校数量、在校残疾人学生数、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机构数量、高校录取残疾人数、全国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数等5项指标来进行评估。在就业保障方面,以残疾人集中就业人数、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全国城镇就业人数、农村残疾人在业人数,盲人按摩机构等5项指标来进行评估。认为存在绩效评估的指标数过于单薄,指标体系的构建比较单一,指标的纵向比较不足等问题。提出完善我国残疾人教育与就业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为政府和社会更好地保障残疾人生存和发展权益提供理论支持与策略参考。  相似文献   
8.
长篇小说《大清相国》是"官场小说第一人"王跃文迄今为止创作的唯一一部历史题材小说,官场仍旧是其主要的叙事场所,它再现了三百多年前清朝波谲云诡的官场风云,塑造了以陈廷敬为代表的满清宦海大臣群像.小说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贯穿始终,在对真实历史事件进行合理想象和虚构的基础上完成历史叙事建构,叙事语言的戏剧化倾向以及官场"完人"形象的塑造,使其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本世界.同时,"等、忍、稳、狠、隐"的五字诀是主角陈廷敬驰骋官场多年所遵守的为官之道和处世秘诀,不仅为古代官场系列小说增添了新的审美品格,于当代职场也具有现实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狄更斯通过其笔下女性形象的描述,勾勒出整个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伦理风貌.研究通过对狄更斯小说中女性形象塑造的背景社会文化、伦理学思想潮流和生活经历的分析,得出狄更斯笔下女性分为典型道德模范和道德失范两种形象.进而分析出导致这些女性道德失范的世俗伦理身份转变物质原因,个人欲望使然的主观原因和整个社会宗教伦理观转变的宏观原因.为当下文学领域对维多利亚时代伦理形态的掌握提供了良好的研究窗口.  相似文献   
10.
《社科纵横》2021,(1):154-160
区域形象,是某个区域给人们的总体印象和整体感知。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河陇地区既见证过汉唐的繁荣,也经历了清代以来的衰落。宋人颂"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清代则体现出"陇中苦瘠甲于天下"。直至今天,甘肃仍是贫穷落后的指代。这些描述,是不同身份的人对甘肃在不同时期地域形象的表达。形象的变迁,表面是经济、社会的变迁,体现的是甘肃政治经济地位的变动,是不同时期国家边疆经略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