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3篇
丛书文集   25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52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文对柏拉图真哲人与真智者的二元对待进行德勒兹式阐释.柏拉图以真理为根基评判对真理知识的种种宣称.真哲人居于宣称者等级的顶端而智者被示为作伪.真哲人以绝对真理为知识模型,由于对真理的分有度最高,其知识为绝对真理的优秀摹本;而智者仅为他的模型真哲人的仿像,其对相对真理知识的宣称因此被指斥为没有根基,为仿像.德勒兹则恢复智者差异的权利,赋予仿像永久、切近、临在的在场地位.柏拉图式二元对待也就此被揭示为德勒兹式仿像.  相似文献   
3.
拉图尔提出的"行动本体论"思想与其研究经历密切相关,受多方面理论背景的浸染。他从塞尔那里继承了很多的本体论思想,最为人所知的是"拟客体"和"转义"这两个概念。另一位法国哲学家德勒兹的"内在性"和"块茎",也被认为是拉图尔的"网络"这一重要概念的来源。另外,拉图尔认同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思想,这是行动本体论的经验形而上学进路。  相似文献   
4.
马成昌 《北方论丛》2017,(6):96-101
德勒兹对尼采解读的过程就是对尼采哲学不断利用与创造的过程.这种创造可概括为欲望、差异与生成.他将尼采的强力意志概念与欲望概念联系起来,欲望是一种生产性的积极力量而非匮乏性的补偿力量,渗透于个人、社会、国家等各个领域,一切生产都是现实的欲望生产.尼采哲学中力的概念为德勒兹阐释一种新的差异逻辑提供了动力,不同力的主次地位决定了世界的多元性与事物意义的多变性.在阐述差异概念时,德勒兹将尼采的悲剧思想与强力意志概念结合起来,实现了对差异的肯定.尼采的生成思想被德勒兹转化为块茎思维,是对树状思维的颠覆.德勒兹通过对欲望、差异与生成的阐述激活了尼采,表现出典型的后现代特征.  相似文献   
5.
在《对话》中,德勒兹对比了法国文学和英美文学,认为法国人受限于等级制度、起源、宣言和个人纠纷,而英国和美国文学则发现了一条逃离等级制度,摒弃起源问题、学派和个人联合的逃逸线,发现了一个进行持续创造的集体过程,该过程既无起点,也无确定的终点。德勒兹特别欣赏美国作家,尤其是赫尔曼·梅尔维尔。最终将美国文学与英国文学区分开来的是前者对同情和大路上同志情谊的实用主义的、民主的信奉。对德勒兹而言,美国文学的逃逸线是向西的,但该方向反映了他对有欧洲血统的作家的独有关注。如果人们把注意力转到华裔美国文学上,关于文学地理学的问题就变得更加复杂。通过研究汤婷婷和林涛的作品,可以对其中一些复杂情况进行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6.
德勒兹对培根绘画的解读与哈罗德·布鲁姆的"影响的焦虑"相映成趣,布鲁姆的方法是诗歌的强力误读,而德勒兹的途径是返回混沌并从中再次现身,他们看似选择了不同路径,实则关注的是现代主义艺术发展的同一个基本出发点:在前人成就的庇荫之下,在一个充满了具象和先定经验的世界中,艺术家应该怎样实现自我突围。此外,布鲁姆批评的强烈主体性特征在德勒兹对培根创作分析中得到了拓展,影响的焦虑是创作中所必须面对的心理壁垒,它不仅来自于传统,也来自于现实物质世界,现实与想象的关系带有一种深刻的人类学关注,体现出作为一种精神普遍性的艺术经验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德勒兹的电影理论主要是在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加以注解并深入阐发的过程中形成的,它主要涉及运动、运动影像及其三个变体、回忆与梦幻、现在尖点与过去时面四个论题。在四评柏格森的过程中,德勒兹重新认识电影并建立了一种以时间—影像为核心的电影哲学观,他宣称电影影像是一类符号,但不是语言符号,并将"辖域化—解辖域化—再辖域化"的哲学美学概念运用于电影的分析中,建构了一种对于影像符号的"再符码化"构想,德勒兹的这些理论主张对审视中国当代国产贺岁片具有一定的学理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主义创造观:德勒兹的“褶子论”及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国后现代哲学家吉尔·德勒兹从莱布尼茨的“单子”的闭合世界中创造性地发现了一种折叠的新哲学:身与心形成的褶子。他告诉人们:折叠不是一种胡乱交织,它会依靠自身在环境中的作用和意义逐渐展开,从而形成新的联结,创造新的关系。褶子所具有的微知觉能力、无穷变异能力、幻觉能力、偶然性原则、与周围环境的互似性属性以及所蕴涵的活力论思想具有重要的创造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德勒兹哲学直接指向一种与生成变化条件相关、而与个人主体无关的自由.这种自由既不是行为的自由选择权,也不是攫取的权力;它是一种创造新关系的能力或潜力.这种自由旨在恢复被康德的道德哲学所压抑的自由的积极主动方面,从而创造出能够逃脱同一化辖制的、真正的差异.不过,德勒兹的自由,它所提供的摆脱同一化辖制的出路并不能避免现实社会中的总体化.但即便如此,德勒兹的自由作为一种开放的生成过程,不断地扩大了社会对于差异的包容力度,对今天的激进政治学研究仍然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差异与重复是德勒兹的哲学方法,其观念源出于20世纪初期法国哲学中主流思想的柏格森主义和巴舍拉尔的科学认识方法论。德勒兹通过尼采哲学批判黑格尔主义否定辩证法的观念,在柏格森的时间观念基础上提出了有限性与永恒轮回的关系,开创了文本革命的方法,突出了哲学就是创造概念的观念;并把差异的永恒轮回作为逃离现代资本主义控制的线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