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66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132篇
社会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引入中国后,在国内翻译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其中不乏误解。对于德里达后期提出了“确当的翻译”的概念。翻译界有几种不同的理解。结合德里达的文章本身以及他的整体理论发展脉络来看,其中只有一种理解最接近德里达的原意。探究形成这些错误理解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出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在接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以“什么是确当的翻译”为研究目标,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和探讨,从而消除众多对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误解,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德里达解构主义的要义即"延异"或能指间差异的自由游戏。基于反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理论立场,它与生俱来是与文类范畴、文类等级、文类规则等传统相背离的。解构主义文本观取消了文学分类亦即文类范畴本身存在的必要性。同时,在证明文本与文类归属关系的多样性、取消文学独创性和文学本体的存在,从而在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过程中,解构主义又认可了文类的存在。这种复杂矛盾的文类观揭示出解构主义的自我消解性。德里达解构主义在西方文类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以解构主义之眼来审视西方文类理论史,实质就是逻各斯中心主义与反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历史。仅因逻各斯中心主义就试图彻底废弃文类范畴、文类等级、文类界限的做法无疑值得商榷。此类问题的存在,无不与解构主义过度张扬的非理性特征密切相连。  相似文献   
3.
德里达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德里达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主要表现在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的回答上。德里达的马克思主义观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有其产生和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德里达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客观条件是:后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出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苏联东欧剧变,马克思主义发展遭遇重大挫折;资本主义世界千疮百孔,马克思主义批判武器并不失效。德里达马克思主义观形成的主观条件是:成长环境坎坷,认同马克思主义;研读经典著作,走进马克思主义;师从阿尔都塞,结缘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4.
在《几何学的起源》中,胡塞尔以几何学为示范,采用生成现象学的方法试图寻找具有理想客观性的意义.对此,德里达指出,胡塞尔的工作仍停留在“构成性”的分析之内,并在《胡塞尔〈几何学的起源〉导引》中,从语言的差异性人手将胡塞尔关于意义的几何学式梦想无限地延异了.胡塞尔的研究主要以历史学的考察来展开并完成,这当中有着鲜明的目的论色彩.而泰勒在《差错:一种后现代非/神学》中通过对《圣经》文本进行类型学分析,深入揭示了逻各斯中心在历史构成中的作用,这一祛魅式的研究更加印证了德里达对胡塞尔构成性分析的评论.经过德里达与泰勒的研究,胡塞尔渴望的理想客观性意义的永恒在场正是以缺在的方式表明自身的存在,这种“缺在的意义”与“为获得意义而建构历史”之间的内在张力则构成了对意义不断寻找的激情,为人们在历史中对那个缺在的意义进行更加丰富而多元的阐释敞开空间.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的翻译理论研究正处于解构主义多元化的阶段,解构主义翻译观的新思路和新视角对于我国当代翻译理论建设有着的积极作用。不可否认解构主义理论本身有诸多的局限性,但其所蕴涵、倡导的解构精神,对于开拓研究视野、深入认识翻译的本质、建构更加科学理性的翻译理论体系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借鉴外国思想文化的同时也要继承地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翻译理论,以期科学系统地构建自己的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6.
杜娟 《社科纵横》2010,25(6):114-116
作为解构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德里达从解构主义的立场出发,提出“文学是一种建制”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追问“什么是文学”,对文学与文学性的问题进行阐释与思考。从这一意义而言,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审视文学的崭新视角。  相似文献   
7.
作为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重要代表,德里达对马克思的"反复阅读和讨论"表现为对"幽灵"概念的回溯与显性化处理,这一概念既涉及到"哈姆雷特"专名所代表的正义的"幽灵",又代表马克思"幽灵"话语中蕴含的弥赛亚性的幽灵,甚至指向德里达解构思想中自"延异"以降一脉相承的"幽灵"一般.这种逻辑在德里达"延异-痕迹-书写-幽灵-幸存"的解构链条上充当着重要的一环,并最终指向不可解构的希望.  相似文献   
8.
德里达的后马克思主义发生于马克思主义内部,它介于并斡旋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中并与之保持着生机勃勃的内在关联,这对激励马克思主义开创自我生成之域,的确具有积极的一面。然而,解构马克思主义毕竟是一种崩溃性逻辑和思想自杀行为,它所蕴涵的解构策略并不能使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语义得以朗显,相反会使之在自残自虐中全面失效。这表明,解构马克思主义埋藏了极其凶险的理论陷阱,对此必须保持高度的理性警觉,否则很难迎接挑战、摆脱危机,更遑论借助后学资源而别开生面了。  相似文献   
9.
德里达对马克思主义的“幽灵化预期”旨在表明:马克思主义有一种永不放弃的批判精神和不可超越的根本特性,我们别无选择地要受它的方法的内在牵引。继承马克思主义的遗产,必须对其进行认真筛选,抛弃对它的盲目崇拜,拒斥对其作纯学理的分析和抽象性的表述。国际上反马克思主义的“驱魔”运动反而使它保持了与时俱进的强大生命力。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首先继承其实践批判精神。我们必须重新回到、走进马克思,让那些富于后现代意蕴的精神在当代思想集体中复活,从而更好地发挥它对当代社会实践的精神塑造作用。  相似文献   
10.
孙向晨 《中国学术》2001,3(4):368-374
在一次访谈中,记者恭维地对保罗·利科说,“在美国,您(利科)和他(德里达),难道不是读者最喜欢的两位法国哲学家吗?”利科的回答是“啊,那么我想说,莱维纳斯正在蒸蒸日上,发现他有些晚了,但这样的发现将是十分惊人的。”确实有些晚了,一直到1998年,在美国才出版了这本莱维纳斯关于胡塞尔现象学评论的重要文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