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1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20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47篇
人才学   11篇
丛书文集   323篇
理论方法论   50篇
综合类   787篇
社会学   75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120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111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视媒介在戏曲经典艺术的传承发展、创新性转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戏曲经典《桃花扇》的传播案例来看,电视媒介助推戏曲经典成为文化资源,使其从文学文本和舞台文本转化为电视媒介文本,并形成多样化的跨媒介文本形态。电视媒介不仅提供了戏曲经典再传播的媒介空间,更是以全新的媒介文化冲击、消解和融合戏曲经典,使其从精英文化、古典文化的代表朝大众文化、现代文化转向,提升了戏曲经典的文化价值。戏曲经典的电视化不应该满足于现代媒介语言的传达,而更应该倡导电视媒介美学观念的吸收,从而增强和创造戏曲经典的美学价值。我们应该充分重视电视媒介及新媒介,扬长避短,促进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2.
清中叶吹腔的兴起,给剧坛带来深刻的影响。考索吹腔的源流,发现我国南北存在两种吹腔:一为秦吹腔,一为安庆吹腔,二者在南方有融合的趋势。安徽伶人以吹腔为主,融合梆子腔创立高拨子,形成二簧腔;江西伶人以西秦腔为主,融合吹腔创立二凡调,形成宜黄腔。二簧腔、宜黄腔皆是吹腔向板腔体二黄腔演进的过渡声腔形态。考察吹腔源流及其与周边声腔的关系,对于全面把握清代戏曲声腔演进的轨迹,尤其是探明二黄腔的形成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  相似文献   
3.
戏曲电影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凸显了戏曲与电影的多重矛盾,正是因为这些矛盾的存在以及艺术家对于解决矛盾的尝试,使戏曲电影形成了众多不同的类型和风格。与此同时,戏曲与音乐又有着微妙的互通关系。戏曲音乐有着其他舞台形式所不具备的声音特性,那就是对动作的表达。"锣鼓点"在戏曲舞台表演中的功能与电影中的动效相类似。同时在戏曲与电影的结合中,真实音响的介入常常会遇到多重困难,而"锣鼓点"的使用特性介于两者的临界点,容易与任何一种类型相结合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戏曲电影大致分为四种类型与风格,针对四种类型的不同特性,分别论述戏曲音乐音响化在影片中的使用方法及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4.
5.
6.
戏曲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表演形式,它与舞蹈互相影响,互相渗透,联袂并蒂,源远流长。戏曲舞蹈可称之为动态的造型艺术,它赋予人物内心动作、形体动作以及节奏和韵律,从而艺术地、动态地刻画人物的精神世界,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作为一种渊源古老的综合艺术,戏曲舞蹈在新时代里也需要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7.
《义和团皮簧》文本见于吴书荫主编《绥中吴氏藏抄本稿本戏曲丛刊》抄本影印本第25集。剧本作家不详,创作年代约为清末民国初年,背景以聂士成抗击八国联军始,描绘了上至神仙人物,下至洋行老板、市井无赖等人的生活状况,并以神话形态再现义和团众与教民的对抗故事。《义和团皮簧》将义和团青年领袖刘十九、张德成刻画成了反派角色,与之对立的则是耕读世家出身的王少泉和正人君子王振明,而海干和天灭这类和尚道士的介入,使得戏曲多了几分传奇浪漫色彩。《义和团皮簧》是一出罕见的反映义和团首领负面形象的戏曲作品,这种意识形态折射的是晚清、民国时代教民和士绅集团对待义和团的态度。《义和团皮簧》具有通俗演剧文学的素质,活泼的人物性格,幽默的人物对白,紧凑的故事情节,都是值得关注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从形之下观照,中国古代戏曲的诗性表征,首先表现在:文体上、语言上主要由人物的上场诗、下场诗、唱词、韵白和判词或词话、题目正名构成;韵律上运用诸宫调来演唱,无论抒情、写景或述事,都注重诗意般的意境营构;其次表现为借剧中角色之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象征性的脸谱艺术、虚拟化的生活场景、灵活性的时空观念和程式化的表演手段之写意艺术.从形之上透视,中国古代戏曲的诗性精神,表现为“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理想化的生存境界、诗意般的生命体验、平民性的价值取向、自娱娱人的娱乐目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戏曲具有较为稳定的文体规范。清代后期,戏曲文体形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以脚色、宾白、开场、收场为对象的评点反映了戏曲文体形态的新变。评点家注意到戏曲脚色体系的失衡,对脚色的有意添补和随性铺设予以评述,其评点成为戏曲脚色制度异变的直接阐释。宾白篇幅普遍增长,并出现了诸多纯白之出,“声口”“演出”“叙事”等成为宾白设计的参考因素,戏曲评点诠释了宾白艺术的提升态势。戏曲开场、收场形态的新变也引起评点家的密切关注,其创新的形态、意义等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评述。“评点”阐述了戏曲文体形态的嬗变轨迹,对我们认知中国戏曲文体的历史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气息是演唱的生命和源动力,戏曲演唱和歌唱都是通过改变对气息的调节和控制来进行的.其演唱的呼吸体现了与生活中一般的对气的需要不同,它需要比生活中一般情况下大得多的储气量,要维持使声音唱高传远的足够气压,要使呼吸便于控制并保持灵活和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