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6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77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10篇
人才学   25篇
人口学   13篇
丛书文集   244篇
理论方法论   43篇
综合类   790篇
社会学   77篇
统计学   2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辽朝上京道的农业发展趋势基本上是由东南向西北推进,这与辽朝势力扩张的趋势大体吻合。其每一步发展都有背后的原因,或是为了解决对农产品的需求,或是为了平衡统治集团内部的利益,或是镇守西北驻军的后勤供给需求。上京道的农业劳动力构成以汉人、渤海人为主,契丹人依旧保持游牧传统,这是二元制统治的具体表现。在契丹故地以及辽阔的西北路地区发展农业,不仅在辽朝初期满足了契丹民族对农产品的需求,而且保障了草原丝绸之路的畅通。  相似文献   
3.
知识对于人类进步的作用不言而喻。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有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事实证明,人类社会前进的力量就来自于不断累积和变化的知识,其发展轨迹就是不断发现知识、不断更新替代知识的过程。正如《未来简史》所言“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是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知识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所以人类需要不断更新知识。知识木身存在的这种悖论,就是知识力量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以及交通强国战略的提出,轨道交通给城市带来快捷便利的同时,轨道交通沿线环境振动及二次结构噪声成为城市新的环境问题。该文对城市轨道交通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2008版、2018版预测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厦门市轨道交通1号线不同地质条件实测验证,表明采用2018版数学模型预测结果偏保守,有利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避免后续轨道交通工程"纠偏"和沿线敏感目标环境振动超标。  相似文献   
5.
6.
通过对全国19个省市39位优秀新型职业农民的生命历程进行分析,发现其成长轨迹呈现出折勾型、倒梯型、V字型、阶梯型以及N字型五种类型,并且不同来源、不同世代的新型职业农民成长轨迹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究其原因,新型职业农民终身发展的动力支撑显得不足;新型职业农民的个体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政府扶持与引领作用有待继续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时机并未得到恰当的把握;影响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相关利益主体分布比较广泛。针对以上情况,提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策略:强化政府主导力量,增强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吸引力;吸收年轻优秀群体,壮大新型职业农民的新生力量;重视人地实际需求,把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时机。  相似文献   
7.
刘锋  代燕春 《民族研究》2007,(2):104-105
所谓"日三省乎己"是中国古代哲人强调反省自我的重要性的精练表达.对于任何学科的发展来说,不断地反省学科的发展轨迹,反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不同的"学科范式"的意义以及局限性都是十分重要的.陈庆德教授等人合著的《人类学的理论预设与建构》(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8.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清王朝面临资本主义强势紧逼而步步后退之际,中国民族问题在保国、保种语境下提出并演化,演化的核心是西来的"种族"、"民族"及其蓄含的一套价值观念,替代和改造王朝中国处理"五方之民"历史观念及传统历史资源,其大背景则是王朝中国向主权现代中国转型。理解和认识中国民族问题提出的历史轨迹,有助于今人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中国国家统一和民族政策形成的历史国情,以及资本主义时代处理民族问题的目标原则和途径。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特定的出场路径与转换缘由,映射了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并演绎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在中国联姻的历史逻辑与具体实践。这为我们探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揭示"中国道路"独特的形成机制提供了重要图景。  相似文献   
10.
以哈齐客专基床粗颗粒填料为研究对象,采用表面振动击实仪研究了不同细颗粒含量条件下该填料的击实特性,探索了细颗粒含量对该粗粒土填料最大干密度及最优含水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该填料的击实特征曲线中,细颗粒含量小于9%时表现为明显的双峰值规律;细颗粒含量大于9%时表现为单峰值规律。随细颗粒含量的增大,最大干密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细颗粒含量为9%时取得最大值2.42 g/cm~3;最优含水率随细粒土含量的增加而增大,但增长速率逐渐变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