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67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战时期中国新闻业承担着宣传救亡与动员民众的多重使命。受国难影响,战时中国报业发生了严重的新闻用纸短缺问题,置自身于"无米为炊"的危局之中。纸张是报业生存的食粮与血液,战时中国报业的纸荒困厄,不仅危及自身生存,更关乎中国对日新闻战的实施。面对纸荒危局,战时中国报业自力更生逆境求生,通过赞助纸厂,采用土纸替代洋纸,发行联合版,精编版面等方式加以应对,成功疏解了纸荒对战时中国报业的破坏,为战时中国报业的复兴与中国抗战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2.
“五四”以来,启蒙与救亡思潮的交互纠缠历经百年,使得传统中医的命运如同过山车一样跌宕起伏,这一独特的历史现象亟待人们从思想史、文化史层面予以清理和反思,由启蒙与救亡的二元思考引出更多新的哲学范畴,开启新的反思通道。特别提出三个问题,一是以救亡为前提的启蒙运动为何执意要以整体废止传统医学作为代价,岂不自毁文化自信,背弃救亡的初心?二是中国的现代化是否一定要亦步亦趋地效法日本近代脱亚入欧,全盘西化(废止汉医,接纳西医)的模式?三是现代医学的现代性困境能否从传统医学的价值遗产中获得某些文化救疗的思想资源?以期引起学理的对话,而非情绪化的纷争。  相似文献   
3.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其音乐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和人民性特点。本文论述了冼星海音乐创作中这三性形成的背景及其具体表现,以及对近代中国音乐事业的杰出贡献。同时指出,音乐作品只有与时俱进,反映人民的呼声,具有民族特色,才更具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作为晚清思想文化界的旗手,梁启超的救亡启蒙思想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其诗、文、小说,虽以经世致用为目的,却能以饱蘸感情之笔,怀抱未来中国的美好理想,在宣传启蒙救国的同时,构筑了一个人人摆脱了被奴隶的地位,获得个人权利和自由,傲视世界的未来中华"乌托邦"世界,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并形成明白晓畅、摄人魂魄的文风。这种风格的形成,既与梁启超所处过渡时代的精神需求有关,也与梁启超所接受的西方政治、学术和文学的影响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5.
广西桂林在抗战期间迅速发展成为西南大后方的一个进步文化中心,以《救亡日报》为代表的大众媒介的文化功能和报人的文化创造特性推进了桂林文化城的形成。《救亡日报》“要闻”版上新闻报道的主要特色包括:以中性消息为主,消息主要来源于国民党中央通讯社,稿件编排上注重同题集中。政党类报刊可以而且也应该灵活地采取多种办报形式和手法,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这些办报经验和思路,为新形势下政党类媒介的发展和地方的稳定与繁荣提供了一定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6.
广西桂林在抗战期间迅速发展成为西南大后方的一个进步文化中心,以<救亡日报>为代表的大众媒介的文化功能和报人的文化创造特性推进了桂林文化城的形成.<救亡日报>"要闻"版上新闻报道的主要特色包括:以中性消息为主,消息主要来源于国民党中央通讯社,稿件编排上注重同题集中.政党类报刊可以而且也应该灵活地采取多种办报形式和手法,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这些办报经验和思路,为新形势下政党类媒介的发展和地方的稳定与繁荣提供了一定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7.
生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启蒙思潮在20世纪40年代发生了本质的裂变,"启蒙"与"救亡"成为20世纪40年代相互对峙、纠缠的两种时代话语。本文主要从文学内部的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和文学外部的启蒙空间的位移两个向度来捕捉战时文化环境中启蒙思潮的脉象,并与"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启蒙思想和文化形态进行纵向比较,以此来探寻中国启蒙运动的路向。  相似文献   
8.
启蒙、救亡与近代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桂起 《东岳论丛》2011,32(5):108-113
启蒙与救亡是近代知识分子文化人格建构的重要驱动力。启蒙意识的确立是近代知识分子作为一种独立社会力量登上中国社会及文化变革舞台,并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重要标志。它带来了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引导他们走向了争取新的人生价值与人格独立的道路。救亡意识在近代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的转型过程中既起到了推进的作用,又成为建构近代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独特性的重要因素。它促成了知识分子精神内涵与文化心理结构的变化。启蒙与救亡的双向运动,共同培育了近代知识分子的文化人格。  相似文献   
9.
喻中 《新疆社会科学》2011,(2):95-104,148
早期的梁启超,立足于“救时”,以政治为业,他理解的“法治主义”,可以称为救亡本位的“法治主义”。晚期的梁启超,立足于思想启蒙,他理解的“法治主义”,可以称为启蒙本位的“法治主义”。1918年是一个转折点,可以视为梁启超的“法治主义”从救亡本位转向启蒙本位的标志性年份。粱启超的“法治主义”,是理解现代中国法治观念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0.
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短小却相当重要的文本。在时代语境的裹挟下,它被不断搬演和改编,从其情节模式的重构和对主题的置换,可以观察到启蒙与救亡话语生成中的"再造"特征。同时,这一考辨可以为跨越不同文化和不同历史时期的改编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