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8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14篇
管理学   61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51篇
人才学   16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626篇
理论方法论   117篇
综合类   1059篇
社会学   58篇
统计学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106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128篇
  2010年   126篇
  2009年   147篇
  2008年   157篇
  2007年   135篇
  2006年   125篇
  2005年   115篇
  2004年   93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璇 《学术研究》2022,(2):131-141
19、20世纪之交,在一场名为"兰普雷希特之争"的史学辩论中,新兰克学派对历史中的个体和普遍这一史学基本问题做了集中论述。以梅尼克、马克斯·伦茨和奥托·欣策为代表的新兰克学派历史学家继承了兰克的政治史研究,强调个体在历史中的作用。以新兰克学派对个体和普遍的认识为主题,分析、论述其主要观点,凸显出新兰克学派对兰克史学思想的接受与继承,既可以拨开19世纪德国史学中不同史学思想间的迷雾,又可以呈现这一时期德国历史学研究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对于缺乏详细记载的学者的思想,囿于材料和认识水平,很容易出现执其一端而以为得其真谛的看法。我们只有将零星片段进行综合考察,将有限材料与当时情况系统比较,从思想史的整体视角来把握零星记载,才能对缺乏详细记载的学者的思想有较为全面的把握。根据同时代人的看法,陈仲子是个人主义者,他的思想中有墨家和道家节俭原则,以及“亡亲戚君臣上下”的道家、墨家思想,还有自给自足的小农思想。大体来说,陈仲子的思想近于道家的庄子学派,兼有墨家、农家的成分。陈仲子所提倡的注重个人品德、节俭、自食其力、同情贫贱者、追求自由、顺应自然、廉洁等主张,至今对个人、社会和国家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德川日本时代的儒家知识人在摆脱佛教丧葬仪轨束缚后,全面继受朱子《家礼》并积极倡导先王礼制中的"古义"思想,将死生观建立在《家礼》仪式的日常实践上,这是日本社会受容朱子学的一项重要课题.与此同时,为使儒家生命礼仪进一步本土化,并论证德川时代家礼与中国"先王道统"一脉相承的合法性,以伊藤仁斋、荻生徂徕为代表的古学派知识人主张跳出宋儒"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的礼理一体观,从"道者统名"的角度重新理解"先王之道"与家礼中"孝弟之道"的关系,并试图在批判宋儒礼学的基础上证明华夏儒学道统的"日本化".古学派通过对家礼思想的本土改造,其本质是要在东亚儒学世界的彼此对视中重新界定"华夷观",对"他者"文化解构的同时彰显"自文化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4.
19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德国吉森大学的化学学科实现了从寂寂无闻到跻身世界一流的历史转变,不但使吉森大学成为当时学界公认的“化学圣地”,同时还直接推动德国取代法国成为新的国际化学学术中心。在这一进程中,由著名化学家李比希依托吉森大学化学实验室创立的李比希学派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近代史上第一个依托大学形成的科学学派,李比希学派在近代大学史上开辟了全新的基于实验室的化学教学科研模式,奠定了吉森大学在近代化学领域特别是有机化学和应用化学领域的领军地位,并且以高水平和多渠道的学术交流极大提升了吉森大学化学学科的学术地位和国际影响。以李比希学派为参照,中国大学在建设世界一流学科进程中,应着力培育学术核心人物并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积极探索符合学科个性需求的特色化学术生长点,同时努力打造一支具有高度内聚性的学术团队。  相似文献   
5.
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是西方现代艺术学学科的重要建设时期。在此期间,诞生了以柏林学派、莱比锡学派与维也纳学派为代表的德语国家学术群体,以及一系列具有批评性、原创性与建构性的思想观念,从而在反思传统研究范式的基础上,逐步建设起具有现代意义的艺术学学科,形成了以艺术科学理念为核心,以历史研究与理论研究为论域,以形式主义分析与图像学研究为基础方法论的新研究范式。这一历史进程不仅是西方学术史与思想史的重要篇章,而且它所建构起的艺术学研究的现代学术体系及其学理依据与知识谱系也成为当代中国艺术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6.
杨清媚 《社会》2015,35(4):103
本文比较了吴文藻、费孝通和李安宅对知识社会学的引介与消化,以及在此指导下的经验研究,基于此尝试论证三人分别开拓了三种知识社会学的经验研究路径。吴氏以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为主要依据,主张知识与知识人受限于社会本体论,走向实践改造社会的国家主义。费氏一直到1950年代之前似乎在曼海姆与韦伯之间摇摆;到晚年则尝试从新儒家出发,提出社会科学应借鉴诠释学,关注“心”的问题,从而重新接近张东荪的知识社会学。李氏原先引介曼海姆最积极,后来转向吸收张东荪的思想而走向韦伯,认为应该更全面地考察整个知识系统在社会中沉淀的不同层面。通过上述比较,文章尝试指出,社区研究可能需要与知识社会学结合,才能将我们对国家与社会的理解推至更深处。  相似文献   
7.
传统不是历史的文本,而是从过去发展到今天依然在控制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实践元素。现代性法治的谋划存在于一个包含着重要传统元素的实践语境中,传统元素中的精华与糟粕都是现代性法治谋划不可逃离的文化语境。传统在现代性法治追寻中发生作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传统与现代性法治的较量与博弈中,双方较量的结果并不是先定的,而是由实践中多种元素的交互作用所决定的。正是在对传统与现代性法治纠结与整合的考量中,法治思维实践转向的意义获得了明确的阐释。实践论的法治思维不仅体现了辩证法的实践智慧,同时强调了偶然性及事件思维在法治实践中的重要价值,这是架构中国法治实践学派法治理论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8.
9.
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一直存在着劳动是否具有主体性的争论。日本的宇野学派认为,在《资本论》的理论中劳动是不具备主体性的,它只能被纳入资本的价值形成增值过程这个资本逻辑中来理解。因此,在宇野弘藏的原理论体系中,劳动过程被放在生产论的开端而不是全体系的开端来加以论述。从这样一个观点出发,劳动被理解为一个作为“无”的东西,而《资本论》中的范畴体系被理解为“有”的体系,劳动作为“无”的过程必须通过这个“有”的体系来把握。劳动价值论也必须放弃从人对自然的一般关系意义上的投入劳动来论述,而要纳入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生产过程中来论述。扬弃资本主义社会的关键环节在于改变劳动力的商品化。这一点不能寄托于劳动的主体性,而必须寄托于一个外在于资本主义体系的“他者”。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