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7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光地评注《楚辞》的原因有三:一是对屈原遭遇产生共鸣并为其作品所感;二是不满旧注;三是宣扬儒家清廉节操的需要.此书的主要评注方法是先总后分,既较注重点明章句之间的相承关系、字词章句的比喻义,以及作品艺术特征的分析,也注重在阐发新意的同时兼驳旧说.其评注的不足主要是任意删减《九歌》篇目和一些说解错误.  相似文献   
2.
"格物致知"的概念出自《大学》。在唐宋儒学复兴的背景下,"格物致知"经过宋代二程、朱熹等理学家的发掘与阐释,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内涵,成为宋明理学认识论、工夫论与政治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基本议题。而李光地作为清初重要的朱子学者和朱学领袖,格致论既构成了其理学思想中富有特色与创造性的一部分,亦是其融摄陆王心学的主要方面与典型表现之一。在对"格物致知"文义的解释上,李光地受到陆九渊特别是王艮的影响,偏重以知本、知性明善言格致。在对格物致知内涵和方法的理解与诠释上,李光地着重突出了格物的道德属性与伦理优先性,相对抑制了对于客观事物之理的关注,从而缩小了格物的范围,减弱了格物的知识性与认识论意义。同时,他还肯定了王阳明恢复《大学》古本的主张,并提出"《大学》之宗,归于诚意"的观点。由此可见李光地对陆王心学的融摄是深刻、系统且多方面的,是基于自己的理解、体悟而做出的批判性吸收与折中,而这正是其建构自身理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3.
作为清初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李光地论“学”是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光地论“学”内容丰富,除了主要论述读书之道外,还涉及到士人的品质修养和学术态度等方面.李光地有感于世事的学术风气的败坏,试图匡正时弊,引领、开创一代新的学风,其论“学”内容实质上是对孔孟、朱熹等儒家为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可以说,李光地不仅是政治家和思想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思想家,他的论“学”思想处处闪耀着作为教育思想家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4.
《历象本要》非李光地所著 ,此书实取杨文言之书 ,经梅文鼎及其门生弟子订正而成。光地的著述不能简单地视为他本人思想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诸葛亮是儒家精神的集中体现者,是儒家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化身。理学出身的政治家李光地对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及政治、军事和人才等思想尊崇有加。在李光地看来,诸葛亮"八面打开,光明洞达",具有近乎完美的人格;政治上,诸葛亮具有"王佐之才,而明于治";军事上,诸葛亮是"以仁为胜"、"恩信服人"治军的楷模;李光地还对诸葛亮"唯才是举,任人唯贤"的用人之术十分赞赏。透视李光地对诸葛亮的评注,可以看出李光地"见贤思齐"、"惺惺相惜"的情感是他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理想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李光地是康熙盛世时期杰出的名宦能臣,政治家与思想家,功勋卓著。李光地也是一代知名书法家,书法受董其昌的影响很深。小楷典雅而朴实,清和又严密,饶有生趣,平易简淡,超脱尘世。行书师法传统,融汇贯通,章法自然,俊逸洒脱,行云流水,偃仰揖让,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7.
李光地是清康熙中叶一位重要的理学家,是清前期官学化理学的典型代表。他的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理即性”思想,强调儒家伦理的亲和特性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蔼然”、“肃然”之情,以性的“生生之德”和“一体之仁”来说明现实制度的亲和力。以李光地为代表的清初官方理学在强调“理”的控制性的同时,也逐渐使理学走上实用化、实利化和世俗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9.
诸葛亮是儒家精神的集中体现者,是儒家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化身。理学出身的政治家李光地对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及政治、军事和人才等思想尊崇有加。在李光地看来,诸葛亮"八面打开,光明洞达",具有近乎完美的人格;政治上,诸葛亮具有"王佐之才,而明于治";军事上,诸葛亮是"以仁为胜"、"恩信服人"治军的楷模;李光地还对诸葛亮"唯才是举,任人唯贤"的用人之术十分赞赏。透视李光地对诸葛亮的评注,可以看出李光地"见贤思齐"、"惺惺相惜"的情感是他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理想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李光地一方面"俱言王学",在为学初期质疑程朱理学,对王阳明心学抱有"同情";另一方面又认为"伯安之失大",对王阳明心学展开批判,指出"王学病源"在于"心之即理","王学病根"在于"无善无恶为心之体"。李光地指出王阳明错解了朱熹的"格物穷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批判了王阳明的"良知说"。李光地在批判阳明学的过程中有两个转向:一是由批判王阳明心学转向批判王阳明的其他学说;一是由批判阳明心学转向批判阳明学派。李光地对阳明心学的态度转变原因主要有:明清之际社会环境的巨变、其宦海沉浮的人生历程以及个人的儒学立场尤其是朱子学的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