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6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229篇
劳动科学   11篇
民族学   123篇
人才学   58篇
人口学   29篇
丛书文集   289篇
理论方法论   54篇
综合类   723篇
社会学   109篇
统计学   21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151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137篇
  2010年   104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140篇
  2007年   114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祖谋之创作与词选关系密切。《彊村语业》创作取向的多元性表现为托兴深微与赋笔叙写的结合,梦窗情味与苏辛气骨的交融,重南而不疏北的书写策略;《宋词三百首》词选观的兼容性表现于词作取舍中的平衡策略以及“体格”与“神致”的衡词标准。《彊村语业》与《宋词三百首》有共通之处,但二者在对待苏辛词风的态度上存在一定程度的违离。《彊村语业》与《宋词三百首》体现出朱祖谋对晚清民国主流词学的继述与违离,彰显了总结传统词学与催生新词学的浓厚意味。  相似文献   
2.
3.
4.
从村域认同、村域信任、村域网络3个维度测度村域社会资本,使用村干部留任意愿与工作满意度表征村干部激励强度,利用陕、豫、冀3省135个行政村调查数据,使用Bioprobit模型,实证分析村域社会资本及其各维度对村干部的激励效应,并进行稳健性检验,同时考察不同激励方式的相对重要性。研究表明,村干部留任意愿与工作满意度水平一般,村域社会资本、村域认同、村域信任通过内在动机驱动机制、村民合作机制、信息分享机制正向影响村干部留任意愿与工作满意度,村域认同激励效应高于村域信任,村域网络激励效应不显著,研究结论具有稳健性。相对重要性分析结果显示,村域社会资本、村民自治制度是村干部激励最重要的两种方式,工资激励贡献度次之,政府检查激励贡献度最低。  相似文献   
5.
6.
李玮 《劳动世界》2020,(7):24-24
作为一名虽长在县城、却生在农村的人社局干部,李玮对农民始终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对农村始终有一种无比特殊的感情,时刻牢记第一书记引领农民摆脱贫困的光荣使命,坚持同农牧村广大干群一道,把脱贫攻坚作为工作重中之重,从细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实处落实,通过建言献策、开发项目、奉献爱心,推动农牧村的社会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7.
隔山隔水不隔爱,疫情无情人有情。2020年2月21日,满载85吨腊肉、蔬菜、大米和食用油等物资的卡车经过消毒后启程,带着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乐坪镇17个村村民的心意,一路驰援武汉。这些物资全部来自五峰长乐坪镇。长乐坪镇位于五峰中部,全镇皆为山区。自2001年开始,湖北省民宗委对口支援长乐坪镇,累计支援帮扶资金千万元。2012年,武汉市武昌区、蔡甸区也参与到对口帮扶中。"20多年的帮扶情谊,我们铭记在心,深深感恩。"  相似文献   
8.
9.
以改善乡村环境和空间形态作为研究的起点,通过中日乡村营造系统的对比研究,提出基于人、地、村三方维系的乡村营造新模式,把关注的重点转移到乡村营造过程中人、地、村三方,探究其背后所存在的各自特质以及三方维系,借鉴中日乡村营造的成功案例,从建立乡村规章,及振兴乡村产业,至优化乡村环境,归纳总结出现代乡村建设所必须考虑的基本要素和必须遵循的营造准则,以及具体的做法要求,为国内的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经验和做法。  相似文献   
10.
文化、熵与乡村自组织演进——基于系统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自组织在形成生产的、资金的和个体利益的有序化整合中,内在地需要一种社团文化上的信任和共同信息范式的基础。这样的文化上的准备,规定了社团成员间的信任关系和互动方式,使得不论是生产各环节上的协作还是资金信用的让渡都以一种较低的成本运行。研究成果表明,通过新乡村建设带动的新文化注入,出现熵减小的趋势。在当代新乡村建设的案例中,无论是小规模的城乡间的生态产品供应,还是跨越十余个村镇的大范围的耕种实验,都能在其中辨别出"合作"的元素。民间经济协作组织形成过程体现了自发性制度演进特征,以及系统的弹性或可恢复性,即在受到干扰后仍能保留或重新获得它原有的状态或构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