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6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92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16篇
人才学   12篇
人口学   51篇
丛书文集   107篇
理论方法论   26篇
综合类   242篇
社会学   24篇
统计学   29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项目体制和乡村社会两个层面分析新村级债务的形成机制和破解之道。以举债为主要模式的项目筹资配套政策是诱发新村级债务的制度原因;村民"无责任的发展欲"是造成新村级债务的村庄原因;村干部经营项目谋取私利的行为是造成新村级债务不断膨胀的核心动力;乡村利益共同体是导致村务和村级财务管理相关制度失效,从而造成新村级债务失控的深层原因。在以上4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新村级债务的出现和日益膨胀便成为了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适当调整国家公共财政资源向农村的输送方式,加强村务和村级财务的相关制度建设,以及提高农民对村务、村级财务的监督管理积极性和主动性,是破解新村级债务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2.
我国实行村民自治以来,村级治理采取村-社分工基础上的协作,实现行政-自治二元治理体系下的联动。行政村承担行政职能并发挥村庄内部的统筹功能,社队具有土地分配、公共品供给及公共规则生产等能力,进而能够承担自治职能。村-社两级既相互分工,又需要彼此协作完成本级组织无法单独完成的工作。随着行政力量的不断介入,行政村的自主空间被压缩且无力回应治理诉求,社队因土地分配权力的丧失、公共品供给能力不足以及治理主体缺失等问题导致治理能力不断弱化,村级治理失效。村级治理的困境不在于基层治理单元的调整,而在于构建良性的村社关系。川西平原一直贯彻着村社传统,并形塑了较为有效的治理效果,对于其他地方的村级治理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村级有效治理需要重塑村社关系,在再生产社治理能力的基础上,同时给予村社一定的自主治理空间,并充分依靠村社内生治理资源。  相似文献   
3.
书屋     
《决策》2020,(1):82-82
基层迎检、开发纷争、产业调整、招商引资、征地"种房"、维权争利……"喧嚣"一词,释尽乡镇日常政治种种人事与结构交织碰撞的众声嘈杂。本书围绕基层政权、村级组织和农民在复杂的乡村权力场域中博弈共生的过程和状况,深度阐释了中部地区某乡镇"乡域政治"的运作实践与支配逻辑,为读者提供了新颖而富启发性的视角,是一部有一定思想冲击力的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4.
村干部是农村工作的具体实践者、组织者和推动者,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尤其是农业乡镇村级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如何,不仅直接影响到该乡镇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而且影响到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因此,村级干部队伍建设是农业乡镇干部队伍建设中的重中之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逐步推进,村级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部分村干部的能力和素质离现实发展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三农"工作的推进。因此,客观分析农业乡镇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研究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对于推动农业乡镇的发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陈锋 《社会》2015,35(3):95-120
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国家资源的不断输入为农村发展和乡村治理带来新的契机。然而,资源输入乡村社会,基层组织却无法有效承接,并遭遇官民不合作的困境。基层组织主要呈现出两种样态:消极作为与难以作为,以及富人和灰黑势力主政后的摆平式“积极”治理。两种治理形态皆导致国家公共资源的耗损,基层组织的权威与合法性进一步下降。在资源不断输送的利益链条中,权力寻租者、地方富人与灰黑社会势力、谋利型的机会主义农民等几个行动主体相赖相生,形成分利秩序,普通民众被排除在外,乡村治理出现内卷化。从根本上说,这是国家在压力型体制与有效治理之间产生的张力,并在推动乡村社会从整体性支配向技术治理转型中产生的结果。这一转向试图建立新的公共规则,却使得乡村治权弱化,缺乏公共规则实践的强制力保证,造成国家、基层组织与农民三者之间的利益与责任的连带制衡关系发生断裂,乡村治理陷入新困境。  相似文献   
6.
以政策环境为研究视角,通过对中国村级公共卫生服务供给进行梳理,发现政策执行主体的责任意识得到强化,但也制约了政策实施效果;政策执行客体的满意度及获得感有所增强,但客体也影响了政策有效落地;政策外部环境得到改善,但政策普及任重而道远.为此,提出通过提升政策执行主体的履职能力、加强政策执行客体的认同感、优化政策的执行环境、改善政策的执行手段,以促进村级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不断优化.  相似文献   
7.
乡村治权结构的优化与转型,深刻影响着乡村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边疆民族地区乡村社会的治权结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形态。既有研究对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治权结构的认识,强调从精英/能人的能动性出发,或是侧重于精英权力存在的社会组织土壤。然而这样认识路径,既弱化了传统共同体内涵的整体性权力面向,也遮蔽了边疆乡村社会复杂而又特殊的治权结构事实。通过中国西南区域农村深度调查材料发现,传统时期的治权结构表现为整体性权力与个体性权力的复合支配,具有三层逻辑意涵:一是作为权力化身的整体对个体的支配,二是拥有权力的个体对处于服从地位的个体的支配,三是整体性权力支配往往优先于个体性权力支配。民主改革以后,复合型治权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但是历史的底色尚未完全褪去。在当今社会,探析复合型的治权结构及其嬗变进路,促进治权结构的现代化,最终转向整合式的治理图景,无疑对于提升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治理能力、加快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人口快速流动的背景之下,村庄原有的社会形态、关系网络、价值观念发生转变,乡村社会呈现出利益需求多元化、治理事务复杂化、矛盾纠纷频发的特点,这些都给村级治理带来巨大挑战。然而,原有的乡村治理体系难以回应社会的变迁,并表现出种种不适应和治理局限:乡镇控制权的强化挤压了村级治理的自主空间,科层化的组织体系削弱了村级治理的灵活性,不断下沉的行政事务导致村级治理回应性不足。只有坚持基层党组织的引领、调适村级治理体系、加强村干部的选拔培养、引导村民有效参与治理,才能切实提升村级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9.
单位只有将科学的制度、规范的程序、有力的措施有机融成一体,内部控制才会取得预期效果。村级财务管理中实行的"村账乡代管"模式与设立"民主理财组织",就是内部控制理论的具体应用。为了有效发挥内部控制在村级财务管理中的作用,必须将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督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0.
杨兵 《劳动世界》2014,(2):105-105
近年来,随着农村财务管理制度的不断民主化,村务实行公开,显著规范了村级财务的管理工作。但由于各地农村执行国家农业部、财政部颁布的农村新会计制度时力度不够,导致旧的农村会计核算制度严重不符新会计制度的要求,暴露出了许多村级财务管理问题。这些问题若得到不妥善解决,不仅会让干部与群众的关系变得紧张、激化矛盾,还会造成一些地方公务难以执行,党的农村政策难以落实的恶劣后果,影响到我国农村未来的改革、发展,社会稳定和农村基层政权的巩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