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6篇
社会学   2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牡丹亭》凭借其成熟的思想艺术魅力,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不朽的经典。本文拟以其浪漫主义理想与批判现实的精神为立足点,从多层面、多角度探讨其蕴含的丰富的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2.
3.
气候与戏剧、小说人物的关系这个属于文学地理学的研究范畴的问题,过去鲜有人探讨过,这里所讲的戏剧小说是指那种抒情色彩比较浓郁的戏剧小说。文章以《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和《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为例,分析了她们的性格、命运的转变与特定时间和地域的气候(物候)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牡丹亭》的女主人公杜丽娘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画廊中情的化身,历来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从上古历史文化的维度梳理杜丽娘情感世界的形成和演绎过程,力图阐明其表现的自由、感伤、道德情怀与上古精神的渊源,对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探微,从其根源出发对这一经典人物的解读避免了对其真情实感的遮蔽,为人们重新解读杜丽娘形象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5.
《西厢记》与《牡丹亭》是我国戏剧宝库中的扛鼎之作,被古今中外学者誉为我国古典戏剧的"双璧"。这两部力作,不仅仅是突破了前人的才子佳人剧的创作,更是成功地塑造了崔莺莺和杜丽娘两个具有时代特征和反叛精神的个性艺术形象。本文以两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崔莹莹与杜丽娘,红娘与春香身上折射出的女性精神为研究出发点,解读两部作品中体现出的女性觉醒意识的异同,以此更加深刻地体会作品蕴含的深意。  相似文献   
6.
“情”的阐发是明清戏曲批评家热衰谈论的重要话题.笔者以明清关于《牡丹亭》的评点为中心,通过考察“情”在明清两代的嬗变,揭示了汤显祖所标举的“情”在明清士人那里经历的三重变奏,而这种变奏既与明清时代思潮的潜变相表里,又与文人士大夫的思想观念、精神气质的不同倾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杜丽娘和林黛玉两位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女性形象,她们的一生都在用“真情”来实践着自己的爱情理想。杜丽娘的爱情是一场由欲到情的“慕色之恋”.林黛玉的爱情是一场抒发人性灵的“知己之恋”。本文将通过对两者爱情性质的探讨,来揭示她们又都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和婚姻制度下的牺牲品,现实的巨大压力都让她们无法摆脱正统理念和礼仪规范。用自己的生命演绎了一曲从激烈的反抗到无奈的幻灭的悲歌。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典文学中折射出女性意识的作品不是很多。最具经典性的《红楼梦》当然是一首动人的对女性命运叹息的挽歌。在《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除了有为人熟知的“西厢记妙词通戏语”外;还有“牡丹亭艳曲警芳心”这一情节,可见,曹雪芹本人是很欣赏汤显祖的《牡丹亭》的,或许艺术创  相似文献   
9.
10.
汤显祖是明朝晚期的文学家、戏剧家。他的《牡丹亭》一剧是在当时社会思潮、文学思想革新的背景下创作完成的。剧本体现了作者主情说的创作原则。女主人公杜丽娘在情欲复苏、慕色而亡、死而复生的过程中,个人需要得以实现,显示了其青春意识、自我意识的苏醒,反映出其自身性格的弱点——软弱性、妥协性的同时也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