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6篇
社会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当一起突发事件被曝光,人们很容易被吓坏,继而被愤怒和担忧情绪支配。近日,山东疫苗事件一出,随之便是人心惶惶,民愤和恐慌。在这个涉及到民众生命健康的问题面前,政府是如何安抚民众情绪,稳定民心的?  相似文献   
2.
民愤能否作为酌定量刑情节是刑法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持反对意见者认为将民愤作为酌定量刑情节违背刑法基本原则,应予摒弃。持赞同意见者认为民愤作为酌定量刑情节并不违背刑法基本原则,并且在司法实践中确实不乏将其作为酌定量刑情节予以运用的案例。为此厘清民愤作为酌定量刑情节与刑法基本原则之间的关系显得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3.
分析刑事错案的成因,规则之外的法律文化的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我国传统法律文化重集体利益、轻个人权利的群体性观念,带来刑事司法中一系列具有中华特质的做法,如疑罪从轻、宁枉不纵等。刑事司法潜规则的存在,以及乡愿、民愤的因素,也是刑事错案的重要成因,针对这些原因,消解和转化这些原因,是刑事错案预防的任务所在。  相似文献   
4.
刑事司法中考虑民愤的利弊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愤的概念、渊源、古代作用入手,理性分析将民愤视为刑罚裁量参考依据之一的利与弊,主张在刑事司法在遵循罪刑法定原则、罪责刑相适用原则的前提下,对民愤进行客观、准确地分析和鉴别,以做到司法审判效果与社会影响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5.
6.
民愤有其理性的一面,相当程度上代表着人间正义不灭的信息,但其感性的一面也不容忽视。邱兴华案中,在民愤的浪潮中,法院绕过程序正义而直奔实质正义而去,这与我国司法走的群众路线、法官的实质性思维倾向、重实体轻程序的司法传统均是分不开的。其出路在于制度上的设计与完善,从而规制、引导民愤。  相似文献   
7.
张光君  侯丽君 《理论界》2006,1(2):93-94
一切有关死刑本质及其存废的问题的前提和核心在于国家是否拥有正当的死刑权,国家是掌握死刑权的唯一主体,死刑存废的关键取决于国家的态度,而非被害人和民愤。  相似文献   
8.
分析刑事错案的成因,规则之外的法律文化的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我国传统法律文化重集体利益、轻个人权利的群体性观念,带来刑事司法中一系列具有中华特质的做法,如疑罪从轻、宁枉不纵等.刑事司法潜规则的存在,以及乡愿、民愤的因素,也是刑事错案的重要成因,针对这些原因,消解和转化这些原因,是刑事错案预防的任务所在.  相似文献   
9.
刑事司法是否要考虑民愤一直存有激烈的争论。文章在分析何谓民愤的基础上指出,民愤的产生原因有二:一是因社会公众对案件的认知与法定的案件事实之间存在距离与冲突;二是因社会公众对司法活动的主观预期与司法实际之间存在距离与冲突。对于前者,应坚定摒弃,对于后者,应充分吸纳其合理成分。  相似文献   
10.
当下中国各种群体性事件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官民关系紧张,致使“民愤”堆积.因此,如何化解“民愤”风险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中国传统法文化中汲取“畏民”的理念并进行当代转换,实现从“民畏官”到“官畏民”的转换,是化解当下“民愤”风险的有效途径,也是中国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