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6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28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章回体通俗小说,在民族形式上,表现为基本上采用通俗白话;散文和韵语杂揉并用;结构形式上的章回体;艺术手法上的真假相间,虚实并蓄;以及刊行时附有插图,形成图文并茂等特色。  相似文献   
2.
孙犁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化特色。他的作品呈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和民族生活,对中国文学的优秀民族形式加以借鉴、吸收和创新。另外,孙犁创作的民族化特色还表现在他对“五四”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上。  相似文献   
3.
周扬认为,"五四"文学革命开启了文学与人民结合的航程,但那时还是"人的文学"的时代,文学大众化只是使文学走向民间,"平民"只不过是"市民".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标志着真正"人民文学"新时代的到来,因为知识分子出身的文艺工作者如果没有思想感情的转变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人民文学.周扬认为,"人民文学"创作只有从人民大众的立场、审美需要和审美情趣出发,才会有为人民所关心的内容,为人民所喜爱的新的民族形式,才会有艺术性和大众化高度结合的艺术品.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周扬提出要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是周扬"人民文学"思想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4.
大后方诗歌研究的滞后导致人们对大后方特殊的诗歌观念的忽视。从抗战时期大后方诗歌情感内容的探讨、诗人创作路向的选择、诗歌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以及抗战诗歌艺术缺失的批判等角度展现大后方诗歌观念的概貌,对现阶段科学解读抗战时期大后方的诗歌观念及其艺术价值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产生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新农村通俗小说文体 ,是毛泽东以民族形式为本位的文体观实践的产物。通俗农村问题小说、通俗农村抒情小说和章回体战时小说是构成这一文体的三种样式 ,以各自的审美特征体现着新通俗农村小说民族形式的丰富内涵。这一文体创造体现了从群众化到民族化的基本规律 ,但在具体途径上却表现为两种相反相成的艺术化过程 :新文艺小说文体的大众化、民族化过程和传统旧章回体小说的现代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刘邦奎  周丽 《船山学刊》2008,(4):186-190
20世纪四十年代的"民族形式"论争是抗战时期政治意识形态渗透下的一场非纯文学问题之争,它的兴起有其必然的历史原因和时代需要,同时也对20世纪中国文学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本文回溯论争要点,结合实践情况,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从追求文学民族化的视角总结和反思了四十年代"民族形式"运动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7.
20世纪40年代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具有比较浓厚的意识形态背景,这直接表现在这场论争的关键词--"民族形式"的使用上."民族形式"的提出是民族战争中民族意识高涨的结果.从文艺理论的角度看,"民族形式"这个术语并不具备理论的严谨性,但是由于现实的原因,仍然在论争中被普遍使用.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诗词的国际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毛泽东诗词自20世纪问世以来,其翻译语种之多,发行数量之大,读者层面之广,都是史无前例的,并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只就其在国外的影响从四个方面谈些浅见。作者指出:毛泽东诗词是世界感受毛泽东的传奇人生和新中国巨大变化的艺术窗口;它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代表,充满对人民命运和弱小民族博大深厚的人文关怀;它的诗学意蕴和哲理内涵,丰富了人类的智慧宝库;它是中国古老民族文化形式与现代社会生活完美结合的诗歌精品,是向世界交流中华文明的视窗和桥梁。  相似文献   
9.
胡风的语言观是和他的以“主观战斗精神”为核心的现实主义理论相联系的。他把语言能否反映“活的生活样相”和“活的民族现实”作为评价语言优劣的标准,坚持作家对语言取舍的主观精神,坚持语言的现实主义精神。他认为民间语言(形式)或多或少夹杂着封建意识,因此反对对民间语言的过度迷信。胡风的语言观体现了他捍卫五四文学传统的精神,体现了他对“民间形式”(语言)相当程度的警惕。  相似文献   
10.
张琳 《理论界》2010,(11):24-26
通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马克思主义传播中运用"民族形式"的文本解读,结合社会需要,文化土壤和时代发展来考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运用"民族形式"的逻辑,进而聚焦于人物典范、话语方式、传播技术方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