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9篇
丛书文集   24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32篇
社会学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中国文化的世界价值”国际研讨会上,多位国际知名汉学家就中国文化的国际认同方面提出了独特的见解。罗多弼教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宝贵的遗产,只有多样化的世界,才能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2.
唐宋之间,有过一个五代十国的奇局,历时56年。按照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的说法,叫做“群盗割据”时期。当时最苦最乱的,是五代更迭的中原地区,而在南方,浙江一带的吴越国、福建一带的闽国则是一番太平景象。  相似文献   
3.
我于2010年12月来到北美访学,结识了俄亥俄州立大学的Kirk Denton(邓腾克)教授。他是当下美国学界现当代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我对邓腾克教授作了一次学术访谈,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向他提了很多问题。事后,邓腾克教授对访谈所涉及的问题,又作了认真的文字答复,由肯塔基大学罗靓教授翻译成中文。我觉得这样的访谈,可以促进我们对西方学者的感性了解,是读学术专著之外的有益补充,值得在国内发表出来。现在呈献给读者的就是整理后的访谈录。  相似文献   
4.
谢琼 《云梦学刊》2008,29(3):23-25
作者和挪威奥斯陆大学的汉学家何莫邪教授在挪威见面,有较长时间讨论汉学,颇有所感,其中包含了作者对国内外汉学研究者不同心态的观察与思考.  相似文献   
5.
目前学术界以为第一部中国文学史是英国人翟里斯写的,出版于1901年。其实,1880年由圣彼得堡斯塔秀列维奇印刷所出版的俄国汉学家王西里所写的《中国文学史纲要》才是世界第一部中国文学史。  相似文献   
6.
刘涛 《决策》2007,(11):72-72
由于中国的历史发展轨迹、文化遗产和现代化道路与西方国家大大不同,因此除了极为了解中国的汉学家外,许多西方人描述现代中国发展时,看到的是一个充满各种矛盾的中国.  相似文献   
7.
古老辉煌、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以其博 大精深的内涵、瑰丽斑斓的姿彩,使不少外国 有识之士为之倾倒,荷兰王国著名汉学家商罗 佩博士便是其中的一位。 高罗佩通晓14种语言,对汉语尤为研究 深刻,能够运用汉语熟练地写作中国旧体古 诗。他热爱华夏文化,毕生潜心研究。荷兰人对 于中国的了解,兴趣与热情,在一定程度上归 功于高罗佩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和传播。  相似文献   
8.
王蒙 《领导文萃》2010,(20):106-108
<正>1986年11月,我上任(指担任文化部长)后约半年,到上海参加作协召开的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国际讨论会。参加者主要是一些外国的活动于文学领域的汉学家,其中有瑞典的马悦然教授,苏联的费德林教授,英、法、意、日、澳大利亚的一些专家等。此会早就计划要开了,有关外事部门一直未批,我一担任部长,此事批下来得也就快了些。  相似文献   
9.
陈怀宇 《文史哲》2015,(1):69-84,166
1955年在荷兰莱顿召开了第八次西欧青年汉学家会议,新中国应邀派出翦伯赞、周一良两先生参加。这是冷战开始之后,新中国史学工作者第一次与西方学者直接接触。翦伯赞不仅与秦瑞、谢诺等西欧共产主义学者在会上进行了交流,也对牟复礼等与会的美国学者表现得比较友好。会议着重讨论了中国历史分期问题、中国的学术自由问题、中国的人口问题、中国历史由谁来书写等问题。中国学者主张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对中国历史进行分期,费正清认为中国存在着潜在的人口问题。西方学者在会议期间的讨论中也提出了一些带有政治色彩的争论,他们批评中国存在学术不自由的问题,并担心马列学者可能会将在历史上起过较大作用的胡适等人排除在中国历史书写对象之外。翦伯赞和周一良显然对这些问题主要站在政策性立场上进行了坚决反击。揭示莱顿汉学会议作为冷战后东西方学者第一次实际接触的重要性,可以为了解冷战学术史上政治和学术之间相互影响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提供一个鲜明的个案研究。  相似文献   
10.
顾彬(Wolfgang Kubin,1945—)是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教授、著名汉学家、诗人、作家和翻译家。他不仅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以及中国古典思想史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而且还在翻译研究方面有独到的见解。访谈中,顾彬详细介绍了中国文学的世界化、中西语言的差异与翻译等方面的问题。同时,他根据自己对中西方文化交流方面的观察,客观评价了“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得与失,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走出去”不仅是翻译的问题,也是作品选择的问题,更是印刷、出版和市场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