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6篇
丛书文集   13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3篇
社会学   9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新冠疫情在中国暴发以来,西方借机对华掀起了新一轮声势浩大的污名化浪潮。随着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多点暴发,对华污名化经历了从道德性指责到政治性攻击的演进历程,呈现出主体多元化、动机政治化、内容复杂化等特征。以美国为首的部分西方国家借助文化霸权和话语权力,妄图通过对华污名化将中国塑造为疫情的"罪魁祸首",以此争取国内外支持,达到对华打压与遏制的政治目的。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疫情面前,针对中国的污名化运动已经展现出强大的破坏力:世界各地的亚裔成为种族主义者的攻击对象;中美两国关系愈加趋向紧张;中国的外交处境更加艰难。对此,中国应从污名生成的机制入手,分别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应对舆论危机的能力与韧性,在去污名化过程中做到有情、有理、有力、有节,彰显负责任大国的国际担当与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2.
污名是移民在地化过程中常见的现象,但学界对于污名与认同的关系的认识仍有待深入。通过对一个位于吴江东太湖流域的移民社会的考察,发现移民在与本地人的污名互动中形成了多样化的认同分类,即原籍认同分类“河南人 - 苏北人 - 本地人”、地方认同分类“太湖人 - 高田人”以及污名分类“太湖强盗 - 高田蛮子”。 污名互动表面上制造了社会的分裂,但实际上强调了不同社群的共存关系,其对于移民完成在地化和认同重构具有重要意义。 从污名切入进行移民认同的研究时,应在污名互动中全面考察互动各方的污名规范与污名实践,从而解答充满污名的社会如何具备共同体的可能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孙宝国  沈悦 《东岳论丛》2019,40(8):136-149
中国形象自古以来就以极为复杂且多变的话语示人,中国形象的生成与建构并不一帆风顺。国家形象表现出多面呈现的趋势。在中西方诸多领域,不同学者对于国家形象的概念各有侧重。"中国威胁"的"污名"从日本肇始,直至西方国家通过其媒介优势实现了"污名"权力话语的跨文化传播,而中国梦话语是规避其负面表征、争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法宝。"中国威胁"的"污名"话语生产是基于历史观、政经界、新闻传播媒介、现代性想象的共同建构。在"中国威胁"话语遭遇中国梦后,呈现话语的挪用与重组、转型再建构的过程。以批判性视野审视"西方话语"、兼顾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三方话语"、建构"中国话语"的多维传播是实现"去污化"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4.
5.
精神障碍者是我国人口比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社会各界对于精神障碍者的刻板印象造成了其蒙受污名的现状。通过南京某精神病院和某康复中心的实地考察和对部分精神障碍者及其照顾者的访谈,关注精神障碍者的污名是怎样在各种社会关系的互动中被建构的,其自身又是怎样应对这样的污名,并对精神障碍者如何被社会更好地接受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6.
“事业线”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有了全新的意涵与表征。它从手掌这一中性的身体意象中“逸出”而投射到了女性的胸部,同时形成了对女性身体的物化和贬损,而这种现象在青年女性的职场生活中显得尤为突出。在身体社会学的视野中看来,“事业线“是一种青年女性的职场新污名。这一污名来源于男性的凝视、身体资本的积累逻辑以及身体消费便利性等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并负面地影响了青年女性的身体健康。探索新污名的生成机制、社会后果以及治理策略对青年女性在职场中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时会遭遇到第一学历歧视,他们承受着工作能力公众污名和自我污名的双重压力。这让普通高校大学生在就业时困境重重:缺少公平竞争的机会、消极对待求职机会、缺乏努力奋斗的动力。通过法律手段为大学生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用人单位消除偏见、学校为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普通高校大学生提升自己的实力是破解这些困境的重要对策。  相似文献   
8.
污名研究与多维层次表征模型的扩展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我国社会的污名问题日益凸显,它不但危害个体的身心健康,恶化人际关系,也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障碍。本文在回顾污名概念的产生来源、定义发展和分类维度上,通过对国内国外相关研究的梳理和研究后,提出了我国目前该问题研究的局限和未来的发展取向,并提出研究污名研究的多维层次表征模型。  相似文献   
9.
从受助对象角度分析低保救助资源的有效配置,为进一步提升我国社会救助管理水平提供了新视角。福利污名为这一分析视角提供了有价值的概念工具,本文借助这一概念工具分析我国城市低保救助中的福利污名问题。分析发现,超过半数低保受助对象因申领低保救助而感受到了污名化,感受到更多邻居非议的低保对象同时也感受到更多个人心理污名。街道及社区居委会干部的友好态度反而强化了低保对象的个人污名感。低保对象所体验到的福利污名程度与其对低保制度执行的公平性感知密切相关。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受助对象所感受到的福利污名会降低其对低保制度的利用。因此,关注低保救助中的福利污名问题,增进受助对象的主观福利,是提升我国低保救助治理水平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揭示了一个特殊时代的"人"的困境,但困境背后深隐着文化、政治、道德、性别关系等诸多问题,问题聚焦于陈清扬和王二这对男女的"性事",对此的命名、评判和惩罚使"性"成为诸般观念和力量博弈的战场。作者以"黑色幽默"的叙事风格描述了处于劣势的当事人如何以理性清明的坚定信念和狂欢化的游戏策略,逆转了无端受虐的人生颓势,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个人的自我救赎,因之,《黄金时代》在"文学是人学"的层面展现了王小波的雄心和抱负,也在此高度呈现了这部经典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