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7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单欣  邱高兴 《理论界》2014,(12):102-106
法藏吸收了唯识学有关语言的看法,并发展其师智俨关于法界缘起的理论,统摄了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统一了虚妄分别的世界和恒常不变的法界,将语言的"染",变为了"净",得出语言可以显示诸法实相的结论,从而改变了中观以来的去除名言戏论才能获得诸法实相的观点,扭转了唯识学世间与出世间的割裂,表现出了对世间、对言说的尊重,从中可以看出法藏"真妄互融"的语言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王磊 《学术交流》2005,(12):22-26
圆融三谛说是天台宗圆融思想的重要内容。从内容上看,圆融三谛是即空即假即中三谛,它们之间平等、相即、互具;从归属上看,它属于佛教真理观的范畴,表达的是诸法实相的重要内容;从它与其他天台思想的联系看,三谛与三智、三观为同一层次中三个互为关联的概念;从方法的角度看,证悟圆融三谛的关键在于体认一念无明法性心;从区别的角度看,天台的圆融和华严思想的圆融两者在内涵上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3.
刘东元2003年作品入选全国第八届书法展,从八届国展的作品集上,可以领略他一幅十分精致典雅的小行草作品,细细品读东元的作品时,那秀蕴生动充满文气的作品会深深地打动你。艺术家的被人认可,凭的就是这样不知耗  相似文献   
4.
《佛地经论》法界说的核心是清净法界。《佛地经论》通过"十种清净相"以及自性相、因相、果相、作业相、相应相、差别相之"六相",对清净法界进行了说明,前者意在阐明清净法界本性清净之原因所在,后者强调清净法界之本质体现为"返本还源",并且以"清净法界"和"四智"的构造对"清净法界"向"如来三身"之转变进行了详细说明。《佛地经论》的法界说具有将如来藏思想与唯识思想相杂糅的特征,它处在新旧唯识思想的转折点上,被后来的中国华严宗思想家所吸收,成为华严宗法界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5.
"深层生态学"(Deep Ecology)认为生态危机之根源在于"人类中心主义"作祟,并借助不同于西方价值判断中突出"个体"的佛教等东方思想中所强调的个体与全体的统一性理解,重新解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由于其理论主张整体的价值(holism),与传统的个体价值认定截然不同,受到了泯灭个体价值的批判。因此,如何处理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成为深层生态学必须面临的问题。华严佛学的法界缘起、事事无碍等独特的对个体与整体的阐述可为深层生态学解释人与自然关系提供理论范型。  相似文献   
6.
孙业成  怡鸣 《船山学刊》2012,(1):137-140
方东美曾指出,中唐般若译的四十华严是最好的哲学概论教材。何止四十华严,任一部佛典都是极好的哲学启蒙。般若为诸佛之母,故佛教的一切经论,无不是围绕着教人如何去无明求般若(智慧)而方便施设的。方东美、牟宗三哲学虽是"接着讲"般若(前者宗华严,后者宗天台),但各自就哲学概念的把握作出了精辟的解答。  相似文献   
7.
晋入论书重"意",后世论者却称之为"尚韵";宋人论书重"韵",而后世读者却认为"尚意".这个耐人寻味的问题,至今仍是书法界津津乐道的话题.书法界对这两个命题的研究集中在晋韵或宋意的个体方面,尤其重视这两个时代书家的个案研究;关于这两个命题的生成原因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至今还没有引起关注和重视.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对晋韵与宋意的由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戒圆 《船山学刊》1994,(1):174-178
佛法中的唯识理论大部分是心理学,因明则是论理学,戒律中有不少是伦理学或道德学,这里仅就佛教的道德观问题,特别是道德结构问题,就道德原则、道德范畴、道德规范三个方面,作些浅显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牟宗三先生认为,身处"无体、无力、无理"的时代中,现代人身心痛苦成为一种常态,这种状况是现代人在征服外在物质世界过程中科学一层论、理智一层论导致的,真正的生命的学问更加关注人的精神需求问题,只有道德才能提撕人的生命向内转向上翻,中国哲学注重人的道德性、主体性,对人类生命"内转"的学问颇多启示与贡献。  相似文献   
10.
根据太虚论述,强调了其面向,即太虚之所谓"救世"则在当今可解释为经其重新阐释的佛学有助于全球摆脱现代性困境的意向。鉴此,首先分析解读了《真现实论》之所概括的佛学认识论、知识论、方法论的宏大体系架构。其次依佛学之意义图景,重点剖析了太虚论人之所以为人。最后,由太虚强调的生命价值之升华,进而归结为佛学价值观,并基此从思维方式转换入手,包括由两极对立的思维转为多元相对思维、由个体从局限于自身经验与立场出发的局部思维转向整体思维、由对"真理"表述的肯定式思维转向否定错误的探索性开放性思维、由静态的固定不变思维转向"万象"不止息地在变化中的动态思维四方面,试图回应全球正面临的价值紊乱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