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篇
社会学   3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大卫 《金色年华》2007,(2):51-52
黄米胡同 一个叫李渔的人,曾将闲情在此偶寄。 半亩园还在,如意门还在,只不知主人去了哪里?几块砖瓦,见证了沧桑,那些风雨,还刮在昨天,谁能说得清楚一滴雨的前身,一片叶子的来历?  相似文献   
2.
奚啸伯先生的表演艺术着重通过在“声”、“腔”、“字”、“韵”上刻画人物,表现人物的内心感情和精神风貌。我们在奚啸伯先生所在剧团深受影响。  相似文献   
3.
汉昭帝时期礼乐衰微,执政的霍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礼制建设停滞,同时霍光致力于与民休息,而礼乐之兴为耗资不菲的不急之务,自然不为其所重。于礼乐衰微相应,汉昭帝时期诗赋创作也同步衰落。与昭帝时期不同,汉宣帝致力于兴礼乐,礼乐之盛远胜昭帝时期。汉宣帝兴礼乐主要是出于巩固政权的现实政治需要,有意识地反拨霍光所行政策,以凸显皇权存在,重建旁落二十年的皇帝权威。为推动沉寂多时的辞赋创作,宣帝划分出辞赋大小之别,肯定形式“辩丽可喜”而融入仁义风谕的赋作。在宣帝兴礼乐的历史背景下,王褒《洞箫赋》最初命名为《洞箫颂》,努力发掘洞箫礼乐之器具的内涵,与颂仪、美盛德形容的“颂”义相联系,寓仁义风谕之旨,赋作本身也是宣帝兴雅乐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洞箫赋》注重阐发儒家雅乐内涵,与《礼记·乐记》音乐思想相通,强调竹材之德化、制箫以合礼、瞽朦奏乐、箫音的道德属性、箫乐的教化效果,乱辞部分表达了儒家对雅乐的“德音”定性,强调“从容中道,乐不淫兮”的儒家中和之美。  相似文献   
4.
“现在很多人说不喜欢戏,我问他,‘你看过戏吗?’当初我没看过的时候,也以为不喜欢。”张建峰初中一年级时,对未来发展一片懵懂的时候,父亲决定让他去学当年热极一时的梆子戏。  相似文献   
5.
受西方文学语境的影响,以往在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时,过于注重对作品的认识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分析,较少重视作品发生时的原始语境,从而不能更好的体现作者的创作初衷,揭示作品的原貌。文章通过分析文本和研读相关史料,回归到《洞箫赋》产生时的原始语境,以求进一步还原王褒创作《洞萧赋》时的初衷,探究《洞箫赋》的文学治疗功能。  相似文献   
6.
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内的密江"朝鲜族洞箫乡"作为典型个案,结合其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阐述了朝鲜族洞箫在乐器形制、演奏法、演奏形式以及代表性曲目等方面的特征,从历史、传统民俗等方面探究了其区域性特征的成因,并对其喜忧参半的生存现状进行了相关的文化背景分析。  相似文献   
7.
8.
朝鲜族洞箫是珲春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通过多年来珲春市的保护和传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也面临着传统文化冲击、传承人老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