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9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162篇
劳动科学   21篇
民族学   132篇
人才学   16篇
人口学   771篇
丛书文集   227篇
理论方法论   90篇
综合类   667篇
社会学   84篇
统计学   6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89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180篇
  2013年   175篇
  2012年   271篇
  2011年   211篇
  2010年   183篇
  2009年   136篇
  2008年   153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探讨贸易开放如何影响流动人口健康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话题。利用2016—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研究贸易开放对流动人口健康的影响作用。结论显示:贸易开放显著提升了流动人口的健康水平,具体表现为贸易开放显著提高了流动人口“自评健康状况为健康”的概率,并显著地降低了流动人口“最近一年患病或身体不适”的概率。其潜在的影响机制在于:贸易开放度通过影响流动人口的工资收入水平、当地污染物排放和当地污染治理能力三个路径影响其健康水平。异质性分析显示,贸易开放度对流动人口健康水平的影响作用会由于流动人口就业身份、接受健康教育状况、家庭成员同住人数和健康基础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建议着力引导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精准开展流动人口健康教育和逐步取消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壁垒,以进一步发挥贸易开放对流动人口健康水平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2.
已有关于工会效应的研究多为平均意义上的结果,而对流动人口的研究则关注"底线保障",那么工会是否能在流动人口劳动权益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呢?本文基于2013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问卷的微观数据,利用干预效应模型对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工会可以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2)工会对流动人口维权作用更大。在工资收入方面,流动人口的工会效应为34.18%,高于平均工会效应为4.36%;在工作时间方面,流动人口的工会效应为-24.87%,低于平均工会效应1.86%。(3)流动人口加入工会存在入会门槛,流动人口成为工会会员的概率较本地(户籍)人口低10.4%。(4)我国流动人口入工会率偏低的行业集中在建筑业、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以及公共服务业,部门集中在集体部门。为此,维护流动人口的劳动权益可能需要更加精准的工会服务。  相似文献   
3.
4.
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通过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做出了"我国已进入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的活跃期"这一基本判断,并指出少数民族同胞"进城"存在着"三个不适应",即少数民族群众对城市生活和管理方式不适应,城市居民对少数民族群众某些生活和行为方式不适应,以及我们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机制不适应。"三个不适应"本质上是城乡和区域的结构差异、文化差异在民族关系上的反映,是民族关系调节体制机制不协调的问题。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学者们的研究,"三个不适应"的解决可以从四个方面切实展开:构建整体、系统、协商和法治的治理体系及机制,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和创建的纵深发展,强化以社区为着力点的"民族互嵌"建设。  相似文献   
5.
6.
7.
社会融合对广州市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2年广州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从经济融入水平、社会融入水平和心理融入水平等角度分析流动人口的长期居留意愿。Logit回归结果显示:相对于低收入水平的人来说,较高收入水平的人长期居留意愿更高,自购房屋的流动人口比租房和住单位集体宿舍人表现出更高的长期居留意;与当地人经常交往的流动人口更愿意在广州长期居住,享有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流动人口由于受到制度保障更愿意在广州定居,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对流动人口的长期居留意愿也发挥着正向的影响;心理融入水平从主观意愿和客观体验两方面影响着流动人口的长期居留意愿。新型城镇化首先是人的城镇化,社会融合程度的不断提高可以增强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要促进流动人口市民化,增强他们的长期居留意愿,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通过培训提高流动人口的技能,进而提高其收入;将流动人口纳入廉租房范围;拓宽流动人口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渠道,构建以促进社会融合为目标的社区文化;加快流动人口服务均等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人口学刊》2015,(5):63-72
本文基于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考察北京地区流动人口幸福感的整体面貌、异质性特征和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构建序次逻辑回归模型,从经济、社会和心理三个层面选取指标,分析各因素对流动人口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婚姻、户口对流动人口幸福感有显著影响,工作收入增加可以显著提升流动人口的幸福感,支持"收入—消费—效用—幸福感"的传递链条。自购房的流动人口幸福概率水平高于其他群体,从事生产职业和在公有制单位工作的流动人口幸福感较低,喜欢城市、愿意融入城市等心理因素与幸福感提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刘育林  黄岩 《南方论刊》2020,(10):43-46,62
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与流动人口的激增,全国多个特大型城市均已实行或拟出台相应的落户政策,以应对日益严峻的流动人口安置、治理与融入问题。作为同时拥有两个特大型城市的全国经济与人口大省广东省,落户新政的实施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作用,而对其实效进行分析与研究则具有相当的意义。而这,主要体现在珠三角核心的广州与深圳二市。本文主要就落户新政实施大的背景下广州与深圳这两大特大城市收获的实效进行比较、对比与研究,归纳多方面因素并结合实际与社会现状,最终形成一定的结论,进行归纳与总结,得出适用于特大型城市落户政策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以聚居在沙村的外来流动人口为对象,探讨他们进入城市后的身份建构机制。从空间视角出发,认为城乡结合部地区外来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形成,以及外来流动人口(外来租户)与本地居民(本地租房户)在共居空间内的持续互动,使得这一"聚居—混居"的空间格局,成为外来流动人口身份认同建构的一个重要基石。在与本地房东混居的过程中,沙村流动人口的集体身份,也通过两者间的日常互动交往,通过各自的话语体系,得到了再建构,经历了一个由"外来人"向"客居人"转变的符号转型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