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人才学   1篇
综合类   9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1.
淮剧曾被称为“唱不死的淮剧”,由此表现出淮剧“长于唱”“工于唱”“擅于唱”“强于唱”的“以唱见长”“以唱为先”“以唱为重”的鲜明文化审美特征和独特艺术个性。以唱见长是淮剧文化的标识,是淮剧文化的根和魂,在淮剧创作和表演中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演唱形式,收到了良好的戏剧艺术效果,这也将成为未来淮剧文化审美的发展、繁荣、前进与努力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2.
陈宗烈非常关心淮剧艺术,建议成立江苏省淮剧团,创办盐城鲁迅艺术学校.他促进淮剧继承传统,提高质量,使淮剧逐步发展成熟起来.  相似文献   
3.
作为优秀的戏曲剧种之一的淮剧,流传百年来广受好评,尤其在苏北民间,多数人都能扯着嗓子唱上一段.人们熟知的大运河,自开挖以来即造福于两岸大众,也深深影响了沿岸人民的精神物质生活.淮剧于2008年成功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运河沿线的城市也在为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筹措着.然而,不论是淮剧,还是大运河,都有着服务大众的重要内容,在它们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亦不免有着大众性的特征.本文以大运河沿岸城市--淮安为例,从淮剧的传播和大运河的发展,浅透淮剧文化和大运河文化之大众性的特质,以及两者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王荫 《中华魂》2012,(5):45-46
当我们一些老文艺工作者在一起聚会时,时常缅怀起抗日战争时期从大后方和沦陷区来的一批社会文化名流与众多的新文艺工作者。尤其是对著名作家、文史学家、戏剧家阿英为盐阜区的新文化戏剧运动呕心呖血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更是记忆犹新。阿英,原名钱杏邨,笔名魏如  相似文献   
5.
淮剧作为生长、繁荣于盐淮大地上的一朵艺术奇葩,正面临萎缩、消亡的危险。各级政府当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抓紧组织编写教材,培训教师;将淮剧教学活动推广到各级各类学校;鼓励在社区、村组开展群众性学唱、表演淮剧活动;举办淮剧演唱电视直播、淮剧艺术节;恢复戏校;建立淮剧艺术研究机构;与地方旅游挂钩等。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必能在较短时间内重振淮剧。复兴淮剧对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遗产、改善盐城区域人文环境、提升文化品味及在全国的美誉度和地位,促进旅游、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文化都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淮剧《太阳花》精心塑造了乡村医生方大姑这样一位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民族气节的英雄母亲的光辉形象,由此表现出其勇于为国家和民族而做出大义灭亲、舍“小家”为“国家”之壮举的凛然民族气节、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勇于社会责任担当的崇高精神、宽广博大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7.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淮剧正面临生存发展困境,我们不应将此仅仅归咎于市场经济等外部原因冲击,淮剧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文化内驱力不足,悲剧品格的缺失及民间生存等文化品格的缺失也是其发展掣肘的原因.淮剧只有从自身去审视其遭遇的深层原因,正视其文化品格的缺失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才会使淮剧振兴的口号不致于沦落为空谈.  相似文献   
8.
论淮剧[淮调]的发展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剧为原淮安属地所共有的地方戏曲剧种。昔日的盐阜、两淮均属淮安。[淮调]起源于淮安,后传入盐阜,再传至上海。[淮调]源于香火戏中的童子调,同时也采用了本土的一些民间音乐素材作为声腔新的元素加以补充,从而发生了深刻的内在变化。[淮调]始终是淮剧剧种音乐的主流声腔。  相似文献   
9.
淮剧是具有盐淮、盐阜地区鲜明地域特色的地方剧种,在其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深受盐阜地区地方戏的影响,以盐阜地区地方戏"香火戏"为发端,广泛吸收了诸如"梆子戏"、"老徽班"、"苏北京戏"、"门叹词"、"三可子"、"江北小戏"、"南淮海"、"江淮戏"等地方戏的精华,博采众长,进而发展成为今日享誉全国的著名地方戏剧"淮剧"的。  相似文献   
10.
孙成栋 《社区》2012,(4):26-27
2011年12月15日早晨8点钟左右,虽然气温陡降至零下5℃,可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五星街道东闸社区的"和谐大舞台"前,依然坐满了观众。该社区"冬日风情"专场演唱会正在这里举行。居民们自唱自演,纷纷展示自己的风采,有演小品的,有唱淮剧的,有奏乐器的,有说快板的……台上演得精彩,台下看得尽兴,观看的群众不时给予热烈的掌声,间或伴有叫好的吆喝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