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8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4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20篇
社会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单欣  邱高兴 《理论界》2014,(12):102-106
法藏吸收了唯识学有关语言的看法,并发展其师智俨关于法界缘起的理论,统摄了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统一了虚妄分别的世界和恒常不变的法界,将语言的"染",变为了"净",得出语言可以显示诸法实相的结论,从而改变了中观以来的去除名言戏论才能获得诸法实相的观点,扭转了唯识学世间与出世间的割裂,表现出了对世间、对言说的尊重,从中可以看出法藏"真妄互融"的语言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大灌顶经》是南北朝时期中国僧人撰述的经典,亦即所谓疑伪经.日本古写经中的《清净法行经》和《毗罗三昧经》为《大灌顶经》的证伪提供了新的证据.而兴圣寺写经《大灌顶经》卷一前之所以抄《灌顶度星招魂断绝复连经》(《度星经》),是出于与《大灌顶经》佛教仪式互补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童心说”是李贽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李贽的哲学思想呈现出儒、佛、道多元化态式.李贽的后半生潜心研究佛学,但他不是认为物质世界为虚幻,而是肯定物质世界的真实存在,正视现实世界.写于万历二十年的《童心说》,无疑受到了佛学思想的影响.“童心”的内涵与佛学的关系是多方面的,本文从“童心即最初一念”、“童心即绝假纯真”、“童心即清净本原”三个方面探寻李贽从佛学角度对“童心”作出的解读.  相似文献   
4.
王声忆 《理论界》2011,(5):94-100
唯识学是印度佛教和中国佛教共同关注的大乘学说,研究唯识学不代表我们赞成其唯心主义主张,而是从哲学研究的视角来探讨其理论形态,进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中国佛教的唯识学在传统上主要研究"八识"的分识说,然而在这个传统之主流下,还有一个潜流,那就是唯识学的"总识"理论,该理论没有形成学派和宗派,但透过历代翻译家的传译,我们可以看出"总识"思想一直被传播着,只是"总识"思想被轻忽了。"总识"思想是以佛经为载体被历代翻译家一遍又一遍地传诵着,其代表经典就是后玄奘时代的《大乘显识经》。该经阐述了"总识"是清净、无染、遍在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外面太嘈杂了,到哪里去寻找清净呢?现代人建造了别墅,远离尘嚣。撇开了红尘纷扰,靠近野外的土地。天地宽广博大,诚实包容,但多数人仍拼命往城里挤,认为那儿是繁华文明的地方。忙碌起来,甚至忘了自己。城市于是得病了。奔跑、追赶、竞争、防备的人  相似文献   
6.
清净之莲     
偶尔在人行道上散步,忽然看到从街道延伸出去,在极远极远的地方,一轮夕阳正挂在街的尽头,这时我会想,如此美丽的夕阳实在是预示了一天即将落幕。  相似文献   
7.
四五十年前,他是中国影坛屈指可数的明星,如今他孤身一人平静寂寞地生活着。回顾今昔,他没有牢骚抱怨,他说生活从不亏待任何人,一切荣辱得失无不刻上时代的烙印。  相似文献   
8.
刘东元2003年作品入选全国第八届书法展,从八届国展的作品集上,可以领略他一幅十分精致典雅的小行草作品,细细品读东元的作品时,那秀蕴生动充满文气的作品会深深地打动你。艺术家的被人认可,凭的就是这样不知耗  相似文献   
9.
《家庭科技》2006,(3):32-33
俗话说:衣穿布,食要素。吃多了荤食,人们的饮食自然就逐渐回归清淡。素食实在是个不错的选择,素菜清鲜、清淡、清净,既调剂了口味,又清理了肠胃。素食不再只限于某些宗教上的原因,更多人吃素, 是着眼于身体健康,或是在长久的大鱼大肉之后,为口腹寻求一种清新的调剂。素食主要原料是大豆、青菜和魔芋等,营养价值丝毫不逊色于肉类和蛋奶,还能降低脂肪和胆固醇。有数  相似文献   
10.
王磊 《学术交流》2005,(12):22-26
圆融三谛说是天台宗圆融思想的重要内容。从内容上看,圆融三谛是即空即假即中三谛,它们之间平等、相即、互具;从归属上看,它属于佛教真理观的范畴,表达的是诸法实相的重要内容;从它与其他天台思想的联系看,三谛与三智、三观为同一层次中三个互为关联的概念;从方法的角度看,证悟圆融三谛的关键在于体认一念无明法性心;从区别的角度看,天台的圆融和华严思想的圆融两者在内涵上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