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6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鉴于国内目前尚未见到使用夫妻配对资料比较双方一致性的方法,本研究使用上海城乡860对夫妻配对样本资料,采用一致百分比和Kappa值,在排除了恰巧一致的偶然性因素后,考察两性对父职参与评价的共识与歧见,不仅归纳出夫妻共识度较高事项的基本特征,同时还通过统计检验,探寻不一致配对数据中存在的性别取向或类似模式,并分析了夫妻认同不一致背后潜在的文化规范、社会暗示、个体需求和期望以及测量误差等原因.  相似文献   
2.
父职是通过个人、代际传递/伴侣、工作单位/同辈群体/社区和社会政策/文化价值观念等共同构建的。西方现代父职变革是随着工业社会的开启而开始,并呈现三种主要模式——社会民主主义、市场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工业国家开始推动新型父职的构建,给孩子提供大量日常照顾的新型父亲重新理解了家庭生活和工作的意义,并发展出男性化的照顾子女方式。西方新型父职的经验对于我国儿童、家庭和社会政策变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生育政策与社会发展的转型中,儿童照料局面呈现出了一个新的矛盾局面。本文引入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框架,研究父亲在儿童照料中的参与,发现了传统性别角色差异转变,为当代男性在儿童照料中的父职参与提供了角色转换的可能,在这背后也有一整套关于这样性别转变的逻辑。在儿童照料"场域"中,从传统的"密集母职"照料到父职参与过程中,行动者作为主体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变:从观念到行动,再到具体的选择,并最终通过经验积累和自我再生产进而形成了新的惯习。  相似文献   
4.
随着网络短视频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渗透,以“爸爸带娃”为主题的家庭父职生活也逐渐媒介化。以微信视频号、小红书和抖音三大主流网络平台的短视频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探究媒介再现父职中的“新父亲”形象,以及媒介再现父职隐含的父职教育契机。研究发现:媒介再现父职以“关爱父职”为主导,关爱父职影响积极且效果良好;父亲参与意愿和参与主动性强;父亲参与的互动性较为充分;平等、亲和、睿智的父亲形象突出;引流变现下的“花式带娃”等多样化“新父亲”形象。鉴于网络传播的巨大影响力和实效性,媒介再现父职的促进路径为:推动新父职理念的传播与实践转向;设立常人榜样,实现父职教育的日常渗透;明确本土化父职研究方向,拓展父亲情感参与维度。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上海城乡872名已婚父亲的入户问卷调查资料,考察男性在父职参与过程中的个人体验和感受,探讨他们的参与水平和亲子互动方式对其自身成长的实际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尽管育儿工作会给父亲带来一些压力,但他们在参与抚育过程中所感受的积极体验以及所得到的收获更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不仅父职参与水平对促进父亲的成熟、成长有正向意义.而且父亲积极、主动的育儿参与态度、民主开放的教养方式,以及夫妻在子女抚养教育工作中的协调一致、彼此支持,父母与子女间的融洽关系尤其是父子关系,也对促进父亲自身成长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家庭婴幼儿照料支持政策制定的重点在于家庭育儿分工合作模式与多元化婴幼儿照料支持服务规划。随着家庭科学合作育儿理念的普及,家庭婴幼儿照料中父职参与成为育儿支持性政策完善的突破口。基于福利多元主义分析框架,探讨城镇"90后"双职工家庭父母合作育儿实践研究发现:父职参与婴幼儿照料缺失的类型主要包括闲暇参与、育儿知识空白、家庭责任感缺失、隔代抚育替代。父职参与婴幼儿照料支持的结构性困境在于父职参与缺乏专业的家庭育儿指导、父职育儿假期难落实、父职参与的支持和促进政策不完善。综合借鉴国外父职参与育儿的家庭支持型政策、育儿服务合作供给型政策和重视育儿观念引导型政策的经验启示,通过完善父职参与政策保障、激发市场托育服务供给潜能、扩展社会组织参与服务空间、加强社区支持性育儿资源整合、倡导父职参与的家庭育儿文化,有效支持和促进父职参与婴幼儿照料,完善我国城镇双职工家庭友好型婴幼儿照料支持政策。  相似文献   
7.
随着性别平等观念的普及,男性育儿日益普遍,子女数量增加将挤占男性劳动时间,带来工资收入损失。与此同时,男性也承担更多的育儿经济责任,经济压力可能推动男性努力工作、赚取更多收入。那么养育子女数量究竟对男性工资收入产生何种影响?是“父职惩罚”还是“父职激励”?为回答此问题,本研究利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以一孩性别为工具变量,探究子女数量对男性工资收入的影响、影响机制及差异性。研究发现:第一,子女数量每增加1个,男性工资收入增长6.1%,即子女数量越多,男性工资收入越高,在进行多种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第二,子女数量增多不仅促使男性提升劳动供给数量,如增加额外工作量,进而提升工资收入,还促使男性提升劳动供给质量,如提高工作效率、进行职业向上流动,从而实现增收。第三,子女数量对男性工资收入的影响在户籍、地区、受教育水平方面存在差异性,相较于农村户籍群体,非农户籍群体面临的经济负担更大,他们获得更高工资的动机更大,因此子女数量对非农户籍群体的收入提升作用更大;相较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经济更发达,东部地区的劳动者获得高工资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子女数量对东部地区群体的收入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8.
儒家父职存在与当前家庭建设并行不悖的丰富思想资源,但学界对此鲜有关注。作为当代中国父职的本土化前身,儒家父职与道德有很强的亲和性关系。因此,通过厘清儒家父职与道德的关系,辨析儒家父职内在道德属性的双重效用的具体内涵,最后结合当前家庭建设现实予以反思,指出需要增进“亲亲之爱”的伦理情谊,培育良好家教家风,消解因道德属性的消极效用造成的家庭性别角色固化、亲子情感疏离等负面影响;同时挖掘道德属性的积极效用中“成己成物”的公共性价值内涵,推动家风国风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儒家父职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继人力资本理论、性别歧视理论之后,补偿性差异理论、母职惩罚与父职溢价理论和生育支持流派被运用于解释职业地位获得。本文利用1993-2015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八次追踪数据,运用多层逻辑模型和多层线性模型分析生育事件对城乡非农母亲和非农父亲职业地位的影响,验证母职惩罚与父职溢价理论的作用力并同时验证其他四个理论的作用。1993-2015年20多年间城乡非农母亲和非农父亲的就业率和正规就业比例都有所下降,小时工资率有所提高,然而性别工资差距依然存在。实证检验表明生育事件对城乡非农母亲就业、正规就业和小时工资率都产生一定影响,孩子越多、家中有5周岁以下婴幼儿起负面影响,推迟初育年龄反而起正面影响。生育事件对于城乡非农父亲职业发展的影响较弱,孩子越多的父亲越可能非正规就业,推迟初育年龄有利于父亲采取正规就业。母职惩罚理论得到了验证,父职溢价理论并非完全适用,多育和较早生育对父亲职业地位也会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同时,人力资本理论、性别歧视理论、补偿性差异理论、生育支持流派具有一定解释力。建议重视生殖健康宣传,倡导适龄生育;防止就业市场的性别歧视,推进男女平等;做好生育休假和幼托服务方案,采取对女性友好的生育配套支持措施。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三孩政策的出台实施及家庭抚育模式的转型,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模式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父亲情感维系与母职密集呼唤父职参与作为平衡母职焦虑的机制,使父亲承担更多家庭抚育工作。基于21位共同参与婴幼儿照料的父亲或母亲的深度访谈和研究,依照主动性和参与程度,研究提出,父职参与可以划分为充分参与型、辅助配合型、闲暇替补型和日常缺席型四种类型。针对父亲参与育儿的困境,从政策、家庭、社区和市场多个主体出发,提出建构多元支持网络,从而支持父亲充分参与深度育儿,增加父职自觉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