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67篇
  免费   722篇
  国内免费   98篇
管理学   2516篇
劳动科学   116篇
民族学   834篇
人才学   417篇
人口学   390篇
丛书文集   6678篇
理论方法论   1122篇
综合类   13053篇
社会学   1630篇
统计学   43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01篇
  2022年   289篇
  2021年   392篇
  2020年   710篇
  2019年   609篇
  2018年   284篇
  2017年   490篇
  2016年   659篇
  2015年   1097篇
  2014年   2208篇
  2013年   1819篇
  2012年   1737篇
  2011年   1856篇
  2010年   1869篇
  2009年   1826篇
  2008年   2279篇
  2007年   1465篇
  2006年   1210篇
  2005年   1161篇
  2004年   1114篇
  2003年   999篇
  2002年   816篇
  2001年   683篇
  2000年   566篇
  1999年   247篇
  1998年   118篇
  1997年   82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发展理念就是生态正义的高质量绿色发展理念,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正义论引领我国农村高质量绿色发展,即进行生态科技创新发展生态经济,共享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资源,建立人与人间、人与社会组织间、社会组织间、人与自然间、区域间、城乡间协调、开放的生态文化伦理关系、生态政治民主关系和美好生态文明的生活秩序,即农村高质量绿色发展的生态正义秩序.  相似文献   
2.
3.
“城市礼物”作为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在我国得到迅猛发展。比较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典范性“城市礼物”的发展模式可以发现,基于产业化运营思路,我国“城市礼物”实践形成了从运作模式、遴选机制、设计制作、品牌推广到营销渠道的完整锻造链条,从而为全球“城市礼物”的发展贡献出独特的中国经验:以有效激活城市文化资源为导向,以城市设计竞争力为依托,以组织引导力为推手,以产业孵化力为支撑,以营销推广力作保障,在供给端、组织端、产业端、消费端等不同端口发力,协同式互动创生“城市礼物”品牌。针对我国“城市礼物”实践中普遍存在的构成主体、运营主体和消费主体不明晰的三大关键性问题,则需借助新文创的创新思维和商业模式来加以创造性突破。在此过程中,建构以城市IP为核心的“城市礼物”生态体系,并确保其健康有序运行是关键所在;需要通过创新体制机制、链接文化主体、智创文化产品、搭建立体渠道的“四轮驱动”持续为“城市礼物”发展赋能。惟此,方能实现从“中国经验”到“中国范式”的新跨越,为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礼物”实践提供极具启发性和重要参考价值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4.
论述在"两山"理念引领下,中国社会经济正在发生着深刻的绿色变革.指出乡村"生态宜居"作为"乡村振兴"视阈下美丽中国的一个重要标志与名片,它在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美好画卷的同时,也直接关系和影响着乡村振兴战略能否顺利实施.十九大报告中,党中央进一步提出了我国从2020年到2035年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基本实现"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纲领与总目标.因此,进一步探索"乡村振兴"视阈下"生态宜居"建设的有效路径,对于实现"乡村振兴",促进美丽中国建设具有现实而深远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农村生态治理已取得长效发展,但也面临着共同体理念淡漠、信任性组织松散、对称性信息堵塞、技术性监管悖论等问题与挑战。农村生态治理数据人才主体缺失、数据监管体系薄弱、政务数据信息传递遗漏、生态技术伦理道德欠缺是造成农村生态治理式微的深层次原因,因此,必须将大数据技术嵌入农村生态治理,提高农村生态治理效能。革新数据治理的顶层设计,完善数据治理的网络机制,重塑数据治理的信息平台,完善数据治理的监管体系,建立生态治理数据决策模式,以实现大数据时代农村生态治理的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6.
以Martin评价理论介入系统为理论框架,从生态语言学出发,结合Stibbe关于话语的三种分类即破坏型话语、有益型话语以及模糊型话语,分析《印度时报》和斯里兰卡官方媒体《每日镜报》中有关"一带一路"倡议的新闻语料,可以建构生态话语中的评价意义,提出生态化的介入分析框架.该框架基于"和谐共享,共有共富"的生态哲学观,将源于语言本体研究的介入理论生态化,实践"超语言学"研究,延展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介入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7.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所处的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方位,从人类文明发展的生态转向的总体视角,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和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基础,通过对西方生态文明理论的超越和对中华传统生态智慧的创造性转换,实现了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此基础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作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战略地位,并以“人民至上”和“以人民为中心”为价值取向,强化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在思想上、法律上、组织上、体制上、作风上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战略举措,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效率、效果和效能。“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要求“五个文明”协调共同推进,是一种有别于西方人与人、人与自然异化的“中国式现代化”,必然造就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所实现的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当代价值在于:一是能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美丽中国建设,提升中国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国际话语权;二是它所蕴含的“中国式现代化”和创造的人类文...  相似文献   
8.
“心识”观念是世界哲学中讨论的重要问题。古代中西印哲学中的这方面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内容。这些内容涉及意识的来源和作用问题,涉及人与思想的关系问题,还涉及意识的主要种类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梳理与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人类思想的基本发展脉络,有助于我们丰富世界文明史的知识,吸收借鉴古代文化中的优秀遗产,促进人类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生态技术创新不仅是生态在技术层面的体现,也是生态在技术层面的诉求.我国的生态技术创新刚刚起步,还存在两大微观践行困境:一是企业的生态文化困境,即不少企业还是秉持狭隘的发展观念和本位主义思维;二是公民的生态行为困境,即生态产品的高价格让许多公民望而却步,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思潮影响下的炫耀性消费和符号性消费此起彼伏.针对以上困境,国家应进一步健全完善生态执行制度,并强化生态考核指标;要动员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切实落地公众生态监督;不断提倡绿色减排,重点打造绿色生活文化.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对"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统筹考虑,为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一次重要战略擘画。全会明确指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现代化全局中的突出地位。准确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意涵,要认识到人的主体性地位和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是为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切生命体谋求福祉的现代化;全面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生动阐释。形成绿色生产方式重要手段、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必要手段的现代化影响。只有不断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领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思想,才能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断向前发展,最终建成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